所在位置:主页 > 重点文化企业及特色文化小镇 > 正文
弥河镇以“山青水绿天蓝,民富村美城靓”为目标,开展全域“大花园”建设,探索土地规模化经营、村庄布局调整、田园综合体建设与乡村“五个振兴”统筹推进机制,构建起“土地规模化经营+美丽乡村建设+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九龙峪模式”。九龙峪田园综合体核心区位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镇——弥河镇境内。
该项目总投资50亿元,占地面积6万亩,自2009年开始建设,现已完成投资15亿元,于2019年12月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主要建设观光旅游、度假酒店、研学体验、体育运动、精品民居五大核心板块,集聚观光旅游、餐饮住宿、购物娱乐、休闲采摘等基本业态,涵盖休闲度假、运动健身、养老养生、研学旅游等新兴功能,着力打造城乡特色功能区、旅游休闲新地标、乡村振兴新名片。
一、探索土地规模化经营,一地生四金
九龙峪把景区发展与农民增收有机结合,探索土地规模化经营,通过“一地生四金” 的模式带动农民增收,即土地流转生“租金”、村民务工赚“薪金”、股份合作分“股金”、乡村旅游挣“现金”。以景区内的桐峪沟村为例,10年前,该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通过“一地生四金”运作,截至去年底,该村人均收入达到3.5万元,村集体收入由3万元增加到100万元。
一是流转土地生“租金”。充分发挥土地流转作用,挖掘土地价值,将农民手中的土地进行集中整合,按照每年3000元/亩左右的标准向农民兑付土地“租金”。现已流转土地3万亩,涉及弥河、王坟等镇共12个村庄。投资12亿元,对流转的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建设新型田园综合体,唤醒沉睡土地价值,进一步实现为农增收目标。
二是村民务工赚“薪金”。雇用当地村民参与景区开发建设,与有劳动力、有意向的村民签订劳动合同,直接吸纳1000多名村民到景区就业,村民摇身变为景区工作人员,分散在景区管理、绿化、安保、民宿服务等多个 岗位,村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8900元提高到3.3万元。
三是股份合作分“股金”。成立九龙峪果林合作社,吸收社员及家庭以土地入股并参与分红。分红资金以村为单位按照每人3000元/年的价格发放给入股家庭,剩余部分为村集体收入。2019年,桐峪沟村为村民发放完分 红后,村集体剩余约100万元收入,用于改造村庄路网、路灯、绿化等。
四是乡村旅游挣“现金”。依托九龙峪田园综合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民宿、农家乐、现代休闲农业为发展方向,全力构建乡村休闲、度假体验、精品民宿为主导的旅游村落,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2019年,共接待游客60万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村民年收入增加3万元左右。
二、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村庄变景区
结合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按照“景村共建”理念,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开发,整体规划桐峪沟新村,集中建设联排别墅将老村村民全部安置,在桐峪沟老村原生态风貌基础上,规划建设精品民宿,同时完善路网及配套设施,将村庄打造成宜居宜游的景区。
一是村民全部住进别墅,居住环境大改观。桐峪沟村原为贫困村庄,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均外出务工,村里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村容村貌差。景区与村民签订安置合同,获得土地使用权,对坐落在山体腹地的桐峪沟 旧村整体搬迁,新建102套白墙灰瓦的两层独门独院楼房,让全村650名村民不花一分钱就住进了新房,在用活土地的基础上实现村民安居,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生活幸福感。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活条件大改善。投资1000万元对新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及改造,重修进出村道路,开展供水、供电、绿化等设施建设,实现自来水、天然气全部入户,村内全部实现硬化、亮化、美化,荣获省级“美丽宜居村庄”、省级“绿色村庄”、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等称号。
三是旧村改造成精品民宿,景区品质大提升。在保留桐峪沟老村原生态风貌基础上,以“观山水之景、亲田园之乐、做自在之事、享人生之趣”的设计理念,融合现代民宿养生、休闲、农事体验、生态观光等多种元素,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精品民宿区。项目总投资1.6亿元,于2018年5月开始打造,计划打造蕴含田园野趣、闲情逸致的精品民宿62套,目前已建成60套,装修完毕25套,已有22套投入试营业。精品民宿区采取24小时管家服务模式,建设公共服务中心——“桐峪之家”,配套咖啡厅、酒吧、窝头面馆、亲子乐园、健身俱乐部、快乐农场等多种业态,打造多功能公共开放空间,全方位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