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文展会动态 > 正文

刘家义:坚定文化自信 担当文化使命

    11月25日,由山东省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光明日报社主办的“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论研讨会在曲阜举行,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出席会议并发言。11月26日,光明日报刊发刘家义讲话《坚定文化自信 担当文化使命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文如下:

坚定文化自信 担当文化使命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

 

5年前的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号召,提出“四个讲清楚”的重大课题;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深刻阐明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文化方针;今年6月视察山东时,再次对我省发挥传统文化优势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达到了一个新境界,为我们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的时代召唤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现实基础、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培固民族精神之“根”。一个没有独立民族精神的国家,在世界上是立不住、行不远的。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历经磨难而不衰,靠的就是中华文化的凝聚、感召和支撑。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灾难和文化危机,日本法西斯妄图毁掉中国的文化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危难之际挺起了民族精神的脊梁,与“殖民文化”“奴化文化”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山东根据地,《沂蒙山小调》《跟着共产党走》广为传唱,就是党领导抗日文化运动的生动例证。古人说,“欲亡其国,必先灭其史”。苏东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苏共历史被颠覆、意识形态阵地失守。事实证明,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就是文化走向自信的伟大历程。今天,我们强调文化自信,就是守护好民族精神之“根”,在世界文明激荡碰撞中站稳脚跟,让中华文化不断焕发新的生命活力,放射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

 

坚定文化自信,才能熔铸理想信念之“魂”。有一个发生在山东广饶县刘集村的真实故事:一本中译首版《共产党宣言》,从20世纪20年代起,一直被党员群众珍藏至今。封面上的马克思被老百姓称为“大胡子”,他们说“听‘大胡子’的话,有田种、有饭吃”。朴素的话语中蕴含着信仰的力量。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落地生根,是因为中华文化为其提供了深厚土壤。像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古圣先贤向往的“大同”社会,就有相通相契之处。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很重要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深度结合,这一过程不断催生理论和实践的新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秉持着中华文化立场,传承着中华文化精髓,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们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涵养核心价值之“源”。当前,社会道德领域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一些道德失范现象令人忧虑。医治社会道德“病灶”的“良方”在哪里?中华传统文化富含崇德向善的价值追求,能为解决社会道德问题提供丰厚资源。像山东古时候“管鲍之交”“鸡黍之约”的故事,就是友爱诚信的典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个方面都贯穿着中华优秀传统。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善于发掘和培育传统美德的“种子”,播撒于人们的心田,就能够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共筑伟大复兴之“梦”。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基础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给养库”、社会和谐的“融合剂”、生态文明的“制导仪”,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持久影响力。当今世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越来越为世人瞩目。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这种信心和能力,必然包含文化自信和文化实力,因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二、坚定文化自信: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讲文化自信,我们有充分理由和充足底气。有位哲学家说过,“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先若后之古代文化,如埃及、巴比伦、印度、波斯、希腊等,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是什么造就了中华文化这种生命特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艰难困苦、玉汝与成,久经劫难而从未断绝。因为中华文化不仅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而且显示出非凡的吸纳包容品格。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从内心深处强烈认同民族文化承载的价值理念。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历时维度看,这里是中华文化长河的溥博渊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发源于此。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孙子,圣贤诸子辈出;书圣、算圣、医圣、农圣、工圣,名家智者云集。齐鲁文化如百脉泉水,涌流不竭。从形态维度看,这里是中华文化版图的巍然高地。儒家文化、墨家文化、齐文化、工匠文化、兵家文化交相辉映;董仲舒、王羲之、李清照、辛弃疾、蒲松龄等历史文化名人群星璀璨,呈现出绚烂夺目的文化图景。从内涵维度看,这里是中华文化家园的心灵原乡。在这里可以领略春秋大义、感知家国情怀;能够追寻尊贤尚功的传统、体悟除旧布新的精神。从齐鲁文化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价值看,可以从不同角度概括。例如:

 

“天人合一”“大道之行”的哲学理念。儒家思想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看成统一的生命体,主张把亲亲之爱推及人类之爱,进而旁通万物之爱。这与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如出一脉。管子提倡的“禁发必有时”“网罟必有正”,同样也是主张尊重自然。这种“天人一体”的哲学思维、系统观念、整体思想,对解决今天人类面临的许多难题,像生态环境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为政以德”“仁民爱物”的治政思想。“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体现了儒家的政治抱负。战国时期,梁惠王欲兴征伐,孟子对他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夫谁与王敌”。意思是施行仁政,才能无敌于天下。这都是“德治”的文化渊源。今天,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应当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涵养干部政德,真正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修齐治平”“经世致用”的家国情怀。齐鲁文化的各个思想流派,都有着治世安邦的强烈责任意识。正如司马迁对“六家”的评价,“此务为治者也”。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品格,孕育了后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天下情怀;滋养出舍生取义的仁者境界,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积淀了“知行合一”“明理致用”“笃行践履”的务实精神,成为一代代志士仁人的人生追求。

 

“刚健有为”“革故鼎新”的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