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书中提升素养,在广场上强健体魄,在歌舞里赞颂新生活,在“乡愁”中寻找新产业……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我市的文旅惠民举措从未掉队。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在脱贫攻坚持续深入开展的过程中,文化扶贫的力量也不断彰显。
近年来,市文旅局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以文化扶贫为重点,依托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文化阵地,着力推动文化活动和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提高群众文化素养,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在稳增收上下功夫。全市文化旅游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圆满完成了337个省定重点贫困村的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活动室效能提升、乡村旅游扶贫、文化产业助力脱贫、旅游扶贫宣传营销等7方面的脱贫攻坚任务。
文化自信唤醒“精气神儿”
“刚才那盘棋下得真过瘾,来,咱们再下一局!”3月11日,在潍城区望留街道尹家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村里的两位老人正在对弈,几位村民围坐棋盘旁,热闹地讨论着棋局的变化。还有些年轻的村民正在书柜旁津津有味地看书。
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虽然占地不大,却总是人气旺盛,这里几千册图书涵盖广泛,是乡亲们丰富精神生活的好地方。来看书的王格喜说,家里种地遇到难题,到这里翻翻书就能找到解决办法,现在搞起种植来更自信了。
打牢文化阵地基础,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提振他们向好日子奔的信心,这是我市文化扶贫的一个重要方向。
市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苗庆安认为,把扶贫工作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是一个深刻的文化命题。扶贫先扶志,通过提升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能让贫困的人们树立起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提振精气神儿,激发出自身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据了解,2018年以来,我市完成了全市337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建成综合性文化活动室,配套建设了文体广场,给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
山乡美景喜迎八方客
美丽的小乡村山清水秀,是许多人心中难以忘怀的“乡愁”,但坐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资源依然被贫困包围,这种“富饶的贫困”曾经是脱贫攻坚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针对这样的地区,我市积极开展文旅融合工作,就地取材,创意挖掘当地丰富的历史人文与生态旅游资源,让那些曾经“不起眼”的“山旮旯”,成为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
诸城市桃林镇草屋社区就曾经是难进难出、无人知晓的“世外桃源”。扶贫工作中,社区修建了崭新的水泥路,并大力发展茶叶种植。为实现茶叶产业发展的品牌化战略,草屋社区还结合周边山美景,形成采摘旅游一体化的乡村振兴路线,日接待游客3000人左右。随着乡村游的开展,诸城绿茶的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180多公顷茶园带动周围10余村900多户茶农致富,人均收入达到10000元左右,彻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同样,依照文旅融合的思路,安丘市规划建设了齐鲁酒地运动休闲小镇、歌尔度假旅游小镇、留山康养小镇、柘山风情小镇、齐鲁桃海小镇、青云小镇,打造了华夏庄园、紫薇庄园、步云岭庄园、万芳果蔬等一批示范园区,形成科普研学游、休闲度假游、休闲娱乐购物游、美丽乡村游等旅游产品体系,有效推动了景区与特色村、综合体串珠成链、连点成线,叫响了“品质乡村,田园安丘”的全域旅游品牌。
“特色文化资源要转化为特色文化产业的关键,除了认真分析当地的文化资源和产业优势,形成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外,还要不断加强宣传推介力度。”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王志坚表示,为了让游客知道山乡了解山乡,我市在旅游扶贫宣传上下足了功夫。
将旅游扶贫村纳入《潍坊市乡村旅游指南》《潍坊市乡村旅游地图》,定期进行宣传;充分利用新媒体渠道宣传我市旅游扶贫村;深度挖掘潍坊乡村特色旅游资源,研发并推出52条潍坊地区旅游线路;2020年度通过举办“百万人游潍坊”活动,输送游客111.7万人,带来旅游收入超过13.13亿元。高质量策划151个线上店铺,线上平台设置了“旅游扶贫”板块,大大提升了旅游扶贫的帮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