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文展会动态 > 正文

潍坊寿光市:布袋木偶戏 指尖艺术的传承

       指尖轻转,小小布袋木偶灵活摆动,一个个鲜活自然的形象自此展现。在潍坊寿光市上口镇镇区一沿街楼内,76岁的张寿山与徒弟金宁操控着手中的木偶,给观众带来一幕幕精彩的木偶戏表演,展示着独特的文化艺术。
 
  上世纪七十年代,张寿山拜师学艺,与这门指尖上的艺术结缘,之后便跟着师傅下乡演出。后来,随着电视、电影等放映设备的普及,这一民间艺术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近年来,为弘扬这一传统文化,张寿山重拾当年爱好,对木偶戏不断挖掘并传承保护,成功申报寿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通过展览、展演等方式,让更多人认识、了解了木偶戏。
 
  年少“相遇”
 
  拜师学艺甘之如饴
 
  张寿山是寿光市上口镇张家屯村人,寿光市曲艺家协会会员。年轻时,多才多艺的他曾是寿光县曲艺队队员,和同事一起走街串巷下乡演出。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一次演出中,他遇到了来自杏埠的一名叫何东方的艺人。何东方爱好木偶戏,当时已70多岁的老人正在寻找着手艺传承人。“我跟着您学习吧!”通过多次交流谈心,张寿山正式拜何东方为师,从道具制作、布景设计、演出技巧等一一学习。经过两年多的刻苦学习、实地操作,他基本掌握了木偶戏的操作要领。
 
  “学习技艺没有简单的,也没有一蹴而就,就是凭着兴趣爱好与脚踏实地去学习。”张寿山表示,木偶戏看着简单,但练起来并不容易,仅压指、劈指等“手指功”就要练很长时间。等练好了基本功,再拿起木偶,学习各个行当的操作技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学习枯燥又辛苦,但他“苦中作乐”,还从中“挖掘”出了木偶戏的美好与乐趣。
 
  在后期的演出中,张寿山又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原有表演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加工、提升,逐渐形成了一套更加完整的表演艺术,再配上适当的台词、演唱和音乐,木偶表演取得了更全面、更到位的观演效果。
 
  “每次下乡演出,都能吸引着十里八村的人去围观。”回想当时的演出盛况,张寿山满脸自豪。后来,随着电视、电影等放映设备普及,木偶戏这一传统文化艺术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张寿山也不再下乡演出了。
 
  重拾爱好
 
  追寻艺术的发扬传承之道
 
  张寿山介绍,木偶戏又叫“扁担戏”“独台戏”,因它的舞台面积只有0.3平方米左右,被称为世界上“最小的舞台戏”。之前,艺人们都是一根扁担走江湖,一头挑着道具,一头挑着铺盖,表演者一人分饰多角,唱白、乐器、手偶均由一人完成,更将大众喜闻乐见的“杂技”元素融入其中,可谓是“唱念做打”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张寿山擅长的是布袋木偶表演。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挖掘与保护,张寿山重拾当年爱好,凭着记忆制作了各式各样的木偶、舞台等,他还去了师傅家,寻找当年的道具,进一步挖掘木偶戏的文化底蕴和内在品质。
 
  “布袋木偶戏需要演员既掌握唱、念、做、打等功夫,又要学会‘一心两用’的特殊技能。”为了让手中木偶与手指动作完美配合,通过指尖赋予木偶鲜活的角色形态,张寿山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他仔细研究戏剧各行当、角色的脸谱,结合自身体验与艺术素养,雕绘出的“偶头”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善恶忠奸,千姿百态。辛苦付出换来精湛的演技,张寿山的指掌功夫在其表演艺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巧妙地运用偶人不同的立姿、头姿、手姿、步姿,塑造了有内心活动的偶人形象。简化又丰富、夸张又真实的操作技巧,融表演、解说、演唱于一体,一人多艺,呼应自如,让表演达到了一定的艺术境界,给观众带来一场场高质量的视听享受。
 
  发扬光大
 
  言传身教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