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文展会动态 > 正文

一叶千年 | 看!“佛教熊猫”贝叶经是这样制作的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柳宗元
“忆奉莲花座,兼闻贝叶经”——李商隐
这两首诗句描写的都是一种早期书籍载体——贝叶书。贝叶书,也叫贝叶经,产生于古印度,主要用来记载佛教经典及宫廷文献资料,被誉为“佛教熊猫”,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贝叶,又称为贝多罗。是梵语pattra的音译。早在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时,贝叶宛若我们熟知的简帛,是古印度重要的书写材料。唐代尚书左仆射段文昌之子段成式所作《酉阳杂俎》卷十八记载如下:贝多,出摩伽陀国,长六七丈,经冬不凋。此树有三种:一者罗娑力叉贝多,二者多梨婆力叉贝多,三者部婆力叉多罗多梨。并书其叶,部阇一色,取其皮书之。贝多是梵语,汉翻为叶,贝多婆力叉者,汉言叶树也。西域经书,用此三种皮叶,若能保护亦得五六百年。
白马驮经,玄奘取经,都是贝叶经
图片
我们所熟知汉明帝夜梦金人的故事。早在汉明帝时期,僧人迦叶摩腾、竺法兰白马驮经,随后入驻洛阳白马寺。后北宋庄园苏易简所作《白马寺记》之中言到:“东遇涨海,杨帆颁贝叶之书;西洎流沙,刻石记金刚之座。”可见白马驮经所驮的就是贝叶经。
而大家所熟知的玄奘法师西行取经,而后在西安大雁塔译经。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中记载“三月安居中,集《三藏》讫,书之贝叶,方遍流通。”而唐代诗人李适《奉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诗中所写:“天文贝叶写,盛泽菊花浮。”从这里我们得知玄奘法师西游取回的便同样是贝叶经。
夹经板与贝叶经合并称为梵夹
贝叶经与中土汉文书籍装帧方式不同,是用木板或象牙薄片,将贝叶经装订成册,打孔结绳,做成容易阅读、保存的书夹,因为贝叶经的经文为梵文,故此书称之为梵夹。《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记载:唐懿宗咸通三年于禁中设讲席,自唱经,手录梵夹。
梵夹不仅用来夹经文
在印度,这种以梵夹的装帧样式是一种普遍的书写装帧形式,不只使用于佛教经典,例如上图装帧。
两个孔只是用来固定确保页面顺序的,阅读时拆开
图片
在展品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经文中间有两处孔,对应就是贝叶经固定的方式,有皮绳,也有线绳。而在阅读时则把绳解开一页一页翻阅。
那 么
贝叶经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一起来看一下
主要是经过四道工序:
第一,取贝叶。从贝叶树上砍下叶片,用刀讲贝叶一片片的修理整齐捆成一卷,放入锅中煮半天。煮的时候加酸角或柠檬,使贝叶表面的皮脱落。煮好之后拿到河边用细沙搓洗干净,再压平晒干,置于阴凉处风干。
第二,制匣。制作贝叶经以两片木尺为标准,木尺长约一尺半,宽约四尺,距木尺两端约半尺处有一个小孔,将贝叶紧紧的夹在两片木尺中间,木尺用绳子扎紧,用钉子沿着木尺两边的孔把被贝叶钻通,按五百至六百片贝叶订成一匣,用墨线弓按照书写格式轻轻搭在贝叶上。
第三,刻写。贝叶经的刻写使用铁铅笔刻写,刻写完毕后用植物果油掺锅烟子的黑灰,涂在刻写好字的贝叶经上,用扭干水的湿抹布拭擦使贝叶上的文字更加清晰。
第四,装帧。这是最后一道工序。把刻写好的贝叶装订成册,在贝叶的四周涂上金粉或红漆、黑漆加之保护和修饰。贝叶经字迹清晰,制作精细,规格统一。贝叶经过水煮等工艺处理,不但不会变形还防虫蚁蛀,御谁性能强,经久耐用,这是贝叶经得以保存下来的主要原因。
“传承历史,灿烂文明——贝叶经学术展”
目前,“传承历史,灿烂文明——贝叶经学术展”正在潍坊十笏园文化街区2号美术馆进行展览,展出了近万件藏家精心收藏的贝叶经文物,涵盖老挝文、缅甸文、泰国文等部分孤本、善本、珍本,欢迎大家前来参观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