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费》,那些年,我们背过的课文。
1.
眼角湿润的赵明渡老人随着散场的人流走出剧场,站在山东潍坊诸城市的街头,跟前来接他回来的儿子说:“好东西就是好东西,党的历史到啥时候都不能忘。”
赵明渡退休前是诸城一所中学的教师。4月14日晚,他在诸城密州宾馆会议中心临时改成的剧场观看了茂腔《党费》。
《党费》,是诸城市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倾力打造的重点剧目。这部剧以黄新的女儿现已八十多岁的卢奶奶,在诸城文学馆给少先队员讲《党费》的故事拉开序幕,将现实与历史相连接,展现血雨腥风年代革命先烈英雄事迹,彰显共产党人为人民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
1934年,闽粤赣边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为保存革命力量做长期斗争,主力部队奉命北上,地方武装转移到深山,继续与敌人周旋。
由于白匪的疯狂报复,党的基层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女共产党员黄新中断了与组织的联系。焦急中,即将随大部队北上的丈夫卢进勇寻到了她,夫妻深情告别,相互鼓励,使她得以与东山游击队交通员接上了关系,并且联络起了八里坳的党员胡成英和阿昌叔,秘密开展工作。
因为敌人蓄意封锁,禁止咸盐买卖,东山游击队断盐,官兵的身体严重受损,极大地影响了战斗力。为解危难,黄新带领胡成英、阿昌叔腌制咸菜,及时供给游击队。
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与敌人斗智斗勇,最终英勇献身,用游击队急需的咸菜,缴了最后一次党费。全戏以曲折的情节,震撼人心的场面,塑造了黄新等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3.
《党费》系诸城籍作家王良瑛、王威根据著名军旅作家王愿坚同名小说改编,由国家二级演员孔令文等领衔主演,并特别聘请国家一级导演杨琨,国家一级作曲家栾胜利等专业人士组成主创团队。
同时为丰满人物,增强艺术效果,又植入一些新的故事和元素;并且揉进王愿坚另一篇小说《七根火柴》的关键情节,运用时空转换等艺术手法,环环扣紧,跌宕起伏,生动感人。
1954年,25岁的王愿坚发表第一篇小说《党费》,由此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
这部流传极广的短篇小说,背景为长征前期,讲述了女地下共产党员黄新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不忘缴纳党费的故事。
文中描述的场景:“我收拾了咸菜,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黄新同志的党证和那一块银洋,然后把孩子也放到一个箩筐里,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感动了几代读者。
王愿坚是位以革命历史题材见长的作家,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结构严谨。他善于截取典型的斗争生活片断,选取感人的细节刻画人物,《党费》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曾多次入选国内中学语文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