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人民日报》(2021年5月12日20版)刊发了著名散文家王剑冰老师的散文《潍坊的风筝》,引起很大反响。近日,王剑冰老师应邀给潍坊日报社发来了自己朗读的视频片段,并谈及写作本文的意图,“到了潍坊才知道,为什么这里能成为风筝之都,也才知道,世界上大多的风筝,都是来自潍坊。风筝是潍坊的一张城市名片。我就想用风筝来带潍坊,通过写风筝把潍坊的好写出来。”
壹
云和风筝换了位置,或者说,云为那些风筝腾了位置。喷薄而出的朝阳中,一下子喷薄出那么多风筝。那是开在天上的花。越开越多的花,成为故乡的风景。
风筝古时称为鸢。潍坊的别名就是鸢都。从“潍坊国际风筝节”放飞的风筝,差不多飞了四十年。
在中国向欧洲传播的发明中,有学者把风筝列入其中。明代,潍坊就有了放风筝的习俗。这一娱乐工具或从海上传出,融入不同国家的民众生活。
整个天空生动起来。
所有的风筝都没有想到,它们会构造出另一个世界。它们以单纯的自我,组合成群体的丰富。
它们有的天真,有的老成。有的是戏曲中的脸谱,有的是栩栩如生的造型。婀娜的嫦娥,耿直的郑板桥,黑脸的包公,更多的是动物世界:蝴蝶、瓢虫、蜻蜓,还有一个大章鱼,那么多的须尾,简直让人怀疑它是否能升起来,可它竟然一点点地飞起来了,而且离地面越来越高,真是不可思议。
还有蓝宝石风筝,这也许是昌乐人放的,蓝宝石是潍坊昌乐的特产。还有一对大萝卜,倒栽在云中。“烟台苹果莱阳梨,不如潍县萝卜皮。”潍坊的萝卜盛名在外,这应该就是潍坊本地人放的。
在这里,会上演关于风筝的传奇。听说,有一只巨大无比的“蜈蚣”,被十几个人扛着来了。这也能放起来?试试吧,在这风筝之都,谁不想有大胆的尝试?喊着,吼着,跑着,那庞然大物真的飞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