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根据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命名工作方案部署,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了2021-2023年度“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命名工作。
省文化和旅游厅严格按照“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办法,通过申报、初审、终评三个阶段,全省62家入选2021-2023年度“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潍坊市4家入选,奎文区人民政府凭借“潍坊核雕”榜上有名。
奎文区位于世界风筝都潍坊市的城市核心区域,因建于清代的“奎文门”而得名。1994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行政区划面积187.78平方公里,直辖面积57.6平方公里,人口44.3万,辖8个街道办事处、67个社区居委会。奎文区历史文化悠久,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设潍州,明洪武九年改为潍县,被白浪河一分为二,以东为东关(今奎文),设城门7处,其中奎文门、通济门是潍坊目前仅存的两座古城门,三元阁、潍县乐道院等古建筑见证了历史沧桑。
奎文历史上名人荟萃,古代政治家晏婴、经学大师郑玄、农学家贾思勰、书画家张择端以及孔融、范仲淹、欧阳修、苏轼、郑板桥等都曾在此出仕游历,留下了众多佳话美谈。手工艺历史悠久,早在明清两代就以“二千支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名扬天下,素有南苏州、北潍县美誉。当年郑板桥做潍县县令时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形象描绘了这里历史上繁华的经济生活和鲜明的民俗特色。
历史发展到今天,奎文区的核雕、葫芦烙画、仿古铜、古琴等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项目在政府的保护和扶持下,重新焕发了活力,成为了奎文区一张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其中潍坊核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蜚声海内外。
核雕艺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瑰宝,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宋代中期就有文字记载,到明清达到鼎盛。潍坊核雕艺术自清代至今,经历了七代二百余年的历史,产生了众多代表性传承者和精湛的核雕作品。上世纪初,潍县核雕艺人都兰桂创作的作品《马拉轿车》曾荣获首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优等奖。1955年,周总理派人到潍坊了解核雕艺人情况,并将考功卿精心雕刻的《八骏图》等七件核雕作品作为国礼送给外国友人。上世纪以来,潍坊核雕历经考公卿、王绪德、都传恭、邢友弼、裴曰信、刘斌等一代代传承人的创新发展,以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北派核雕艺术的典型代表。2008年,潍坊核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潍坊核雕题材丰富,构图饱满,刀法细腻,人物形象生动活泼,作品琳琅满目,形式丰富多彩。方寸之间挥洒事物百态,细微之处尽显博大胸怀。有着文化象征和艺术魅力的桃核雕件,彰显着生活的期盼,为民众带来审美情趣,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与南方用橄榄核雕刻不同,潍坊核雕的材质是桃核。桃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当地民众喜欢选取吉祥题材的核雕佩戴和把玩,用以辟邪和期盼,精神的寄托为潍坊核雕赋予了社会意义。潍坊核雕巧妙利用桃核纵横无序、深浅不定的麻纹,因材施艺,精心布局,雕刻出栩栩如生的景物形象,既有人工雕琢的工艺美亦有天然修饰的自然美。因为纹络不同,即兴创作的要求很高,每一件作品都具有唯一性,使潍坊核雕在我国核雕艺术中独树一帜,自成一脉。
多年以来,奎文区高度重视文化品牌建设,制定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强对核雕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弘扬。通过资金扶持、技艺培训、赛事带动、展览推广、学术研讨、传习所建设等措施,培育文化生态,增强文化认同,提高核雕文化影响力,激活民间艺术赋能功效,吸引艺术品市场对核雕的关注度和价值投资,使核雕艺术得到了长足发展。
以人为本,发展壮大传承队伍。区政府投资100多万元在大虞村建设核雕大师工作室、核雕技艺传习所,核雕艺术展示厅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传习中心,为核雕艺人创造良好的传习条件;培育文化自信,命名表彰优秀传承者,二十多人被评为国家和省市工艺美术大师,三人被评为潍坊市民间艺术大师;组织300多名核雕爱好者拜师学艺,发展壮大核雕艺人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