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82年拍摄的潍坊火车站。 |
|
|
近年来,潍城区档案馆深入挖掘馆藏,开发利用档案,从馆藏黑白底片中精选大量影像资料,其编著出版的《见证岁月 百年潍城影像志》于近日面世。全书展示了潍城在经济、科技、城建等方面的发展历程,为建设现代化高品质城市提供重要参考,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历史、艺术价值。
潍城区档案馆对馆藏1万余张黑白照片底片进行了高清扫描、分类、编目、著录,从中精选了456张,经过扩印、修复、编辑排版和设计,并参考史料,撰注说明,编著成书。书中照片大都为首次面世,涵盖广博,释说谨确。全书载录工业、农业、商业、城建、社会综合五大篇章,篇下析分37类,时间跨度从1890年至1990年。工业篇分为机械、纺织、电子、化工、建材、一轻、二轻等15个工业门类和专题,照片157张,介绍企业85家,主要展示了潍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创业史,印证着潍城从一个北方小城一步步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名气的“纺织城”“动力城”“电子城”。农业篇分为兴修水利、发展农机、农田管理、农业丰收、发展副业5个专题,照片59张,重现了潍坊人民创新发展、科技兴农的劳动场景。商业篇分为百货、粮食、食品、蔬菜、饮食服务、农机、回收、供销8个专题,照片50张,涉及商业单位25家,展现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商业状况。城建篇分为建筑物、街巷、桥梁、车站4个专题,照片84张,让读者从中找寻儿时的记忆,重温老建筑之美。社会综合篇分为教育、卫生、体育、文艺演出4个专题,照片106张,从不同视角史诗般记录了100年来各项事业的发展历程。
百年奋斗的壮丽诗篇,经济发展的集中呈现。潍坊交通便利,工商发达,潍城作为潍坊的主城区,承载着厚重的文明。《见证岁月——百年潍城影像志》沿循百年发展脉络,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从19世纪中叶开始,潍县作为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有了一定规模的铁器、染织、轧布、印刷、面粉等工厂。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经济得以快速发展。1962年工业调整保留了潍柴、潍棉、拖配等17个中型骨干企业,潍柴6160柴油机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业生产日新月异,企业发展至245家。潍柴开发研制出100系列柴油机,固定资产6.9亿元,为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步入发展快车道。
科技创新的光辉足迹,科技腾飞的精彩展示。潍坊人勇于创新、笃行实干。《见证岁月——百年潍城影像志》内载:1933年,潍县华丰机器厂自造柴油发动机,占省内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1965年,潍坊汽车制造厂研发出第一辆“白浪河”牌货运汽车,第二年生产出近80辆,受到社会广泛关注。1970年,潍坊无线电厂设计生产的晶体管便携收音机遍布全国,成为全国10家半导体收音机骨干厂家之一。1981年,我国第一台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华光Ⅰ型是由潍坊电子计算机厂总装出厂的。1984年,潍坊荣获国家金质奖产品1个,银质奖产品3个,优质和名牌产品42种。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科技创新才有动力。
百业发展的历史画卷,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最早的照片拍摄于1890年,距今已有131年历史。每张照片都代表了过去那个年代特殊的历史背景,按图索骥,都可追溯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极具历史参考价值。更为可贵的是,照片中的人物鲜活生动,把大时代背景下个人对党、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与担当、奉献与付出的主基调表现得精准细致,让人感受到伟大来自平凡,榜样就在身边,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精神可追可及,作品和读者在思想上形成了共通、在情感上形成了共振、在认知上形成了共识,极具浓重的时代色彩、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