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文展会动态 > 正文

非遗,不再被遗忘(2)



  “周姑戏是临朐的地方戏曲,也是省级非遗项目,我们以周姑戏的形式进行创作,既弘扬传统文化,也振兴戏曲工程。”临朐县文化艺术中心主任李咏梅说,在坚守非遗项目核心和本质的基础上,融入时代元素,创作出既传统又时尚的作品,让非遗项目在新时代绽放出新光彩。

  与时俱进是非遗传承发展的必要条件。临朐县坚持在保护中传承、传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整合北杨善艺术中心、吕家楼手绘年画博物馆、赵家楼临朐最早基层党组织纪念馆等资源建成非遗小镇,穿点成线打造研学基地,推动非遗传承与研学体验的互动融合,开辟了非遗传承推广的新渠道。另外,非遗与旅游经济融合,创新开展“特色产品进景区”活动,筹集5大系列300余种特色文化产品,在沂山、石门坊等景区搭建文化产品展示交易平台。与产业扶贫融合,打造非遗就业工坊10个,推动了非遗产业化运作,拉动了非遗特色经济发展。与基层组织融合,大力实施非遗“一村一品牌、一村一特色”工程,建成非遗特色村40余个,带动6000多人就业,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增收、非遗传承的三赢。

做好非遗传承 讲好潍坊故事

  日前,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开展了“您给城市美丽,我们呵护您健康”关爱园林环卫工人和综合执法人员主题义诊活动,来自潍坊中医药非遗传承中心的中医药非遗传承人为环卫工人和综合执法人员提供了123人次免费健康检查及诊疗服务。

  69岁的付亮爱是奎文区一名环卫工人,30多年前右肩膀意外受伤,至今右手最好的时候只能平举。知道义诊活动中有专门正骨的非遗传承人,付亮爱早早就来排队,经过一番治疗,右手有了好转。“这个大夫技术很高强!”付亮爱展示着已经能向上举起来的右手,高兴地说:“30多年了,现在终于抬起来了!”

  “以中医药诊疗方式帮助有需求的园林环卫工人和城管执法队员缓解病痛,既是关爱他们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积极融入为民办实事热潮做出的实质性努力。”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主任高增光说,非遗价值体现更多的是它的文化附加值和技艺高估值,我市在非遗传承弘扬中突出强调讲好潍坊故事,让潍坊的非遗活起来,传出去。利用传统民俗节庆、文化遗产日等节点举办各类节俗活动,组织开展各类非遗展演、展示活动,让观看传统技艺、听传统故事、消费传统产品成为群众节日习惯。充分利用风筝会等节会平台开展传统工艺展览展示。组织非遗项目参加世博会、中国非遗博览会等国内外大型节会,提升了潍坊传统工艺知名度。在市县两级开设“潍水讲坛”,组织专家对潍坊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推介,每年举办专题讲座近百场,编辑出版了《潍坊文化遗产》《古风遗韵》《杨家埠木版年画》等数百种非遗和传统工艺专著,使潍水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同。

插上创新翅膀 让非遗“飞”得更高

  技艺靠人才说话,传承靠作品体现,活力靠市场验证。传统工艺要腾飞发展,必须要插上创新的翅膀,通过创意设计,研发出能够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优秀产品。

  年终岁尾,潍坊木版年画传承人、高级美术工艺师张运祥也忙碌起来。“做木版年画,有句老话说: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人品要俊秀,能得人欢喜。”张运祥说,好的木版年画作品不仅要有好的雕刻技艺,还一定要会讲故事。他别具匠心创作的《二十四节气》年画中,每幅作品都有大面积留白,上方为纵向排列的一句包含节气的诗句,下方为古典人物节气活动场景,让年画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全新内涵。他还将年画创新地印在了布上、藏书票上、风筝上,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颇受市场欢迎。

  创意改变生活,设计促进传承。我市连续举办传统工艺创意设计大赛,每年都征集作品千余件,许多作品在继承传统核心技艺的基础上,从形式到内容,从技法到造型大胆突破传统,令人耳目一新。这些作品将成为新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彰显于社会,并将流向市场成为新的文化需求。先后同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大专院校和专业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和学习他们的设计创作理念,提高项目创新能力。积极推动传统工艺项目与国际接轨,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等项目与国际时尚品牌欧莱雅、柳疃丝绸与国际时尚品牌爱玛士、阿玛尼的合作,将传统工艺推向了国际舞台。通过积极融入现代生活和现代市场,全市传统工艺逐渐迸发活力,一大批以年画、剪纸、红木嵌银等工艺元素研发的文创衍生品纷纷问世,以“潍物”为代表的文创品牌,将非遗故事在各种生活用品中讲述传播,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