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文展会动态 > 正文

传统文化在活态传承中美丽嬗变(2)



老手艺焕发新气象

  虽然受疫情影响不能外出,但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县布玩具传承人孙秀兰却忙个不停。

  “这是我今年创新设计的作品《平安福瑞》,以虎为造型,福和虎是谐音,这件作品寓意虎年平安福瑞,鸿运当头。这件是《白衣战士,中国红》作品,表达了抗疫期间白衣战士勇往直前、无惧无畏的精神及‘红马甲’志愿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孙秀兰说,这些作品表现手法粗中有细,都是潍县布玩具最早的裁剪、粘贴老工艺制作手法。

  潍坊布玩具历史悠久,很早以前,潍坊广大乡村妇女就常常缝制一些造型活泼的鸟兽花卉和生活用品来美化生活,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孙秀兰的母亲孙爱美是潍坊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寒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小耳濡目染,孙秀兰学习布玩具制作,并将母亲的技艺发扬光大,从原来的几个品种发展到现在的500多个品种。

  “虽然受疫情影响没有大规模生产,但是今年我们草编市场销售情况很好。另外,我们还和山东昌乐技师学院进行产学研对接,下一步进行系列创新研发。”昌乐县巧婶儿手工坊负责人马青泉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

  2020年初,马青泉回老家昌乐县宝城街道马家河子村创业,以前在村里随处可见的盖垫、笸箩等手工编织品逐渐成为网络销售平台上的“香饽饽”。“工作坊实现了我创业梦想的同时,可以给村里的一些弱劳动能力群体提供一个就业机会,让他们生活上有个保障。”马青泉说。

  找准传统文化项目与当下群众生产生活的结合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市突出整体保护、协同保护、发展保护3个聚焦点,让“潍坊手造”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

让资源优势成为发展优势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创意城市建设,积极探索振兴传统工艺新路径,以创新求活力,变遗产为资源,变优势成胜势,不断激发传统工艺创造活力。

  提高传统工艺设计生产能力,发展产业带头人队伍。全市每年培训各类手工艺技术骨干5000多人,好手艺为农民带来好收入。常年实施“九千绣花女”培训工程,向农村妇女传授刺绣技艺,开辟扶贫致富门路。潍坊聋哑学校非遗职业教育项目为弱势群体搭建职业平台,200多名聋哑孩子通过学习风筝、核雕、刺绣、嵌银、刻瓷等传统技艺,掌握了谋生本领,成为非遗传承的特殊力量。

  同时,我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文创开发,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聚焦文旅消费市场前沿,提高非遗产品的展销率。举办民俗文化专题体验活动,催热乡村旅游市场。寒亭区杨家埠村大力挖掘非遗资源,持续发展年画风筝产业。青州市井塘村以石砌房建造技艺为主题开发农村文化旅游,每年接待各地游客数十万人,为村民开辟了脱贫创收之路。高密市姜庄镇是扑灰年画和泥叫虎的原发地,当地政府组织非遗传承人在发展民间艺术品生产的同时,与国内艺术院校和当地中小学建立研修研学基地,提高艺术品产值和文化影响力,促进民间艺术创新发展。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