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麓台学者的师道传承(2)

 
  继高守训之后传承韩梦周理学观念的是嘉庆年间的王延年。
 
  王延年(1779—1851),字绪远,号鹤汀,嘉庆二十二年进士,授山西长子知县,以母病重告归,终身教学不仕。
 
  王延年也以韩梦周“为学以存养为根本”的教导,守身事亲,敦孝义,动必以礼节自持,对《春秋》三传、《史记》《汉书》精研不息,成为行谊文章师表一时的学者。王延年虽然未在麓台讲学而在家设塾教书,当时到王家拜师求学者众多,甚至室不能容,他的门生中,有46人中举,其中8人成为进士。据陈恒庆在其《谏书稀庵笔记》中说,他的祖父陈官贤因受业于王先生门下,中举后又以先生之学,教授陈恒庆的父亲陈介侯,也在咸丰元年(1851)辛亥科中了举人。后来,恒庆伏读先生之文,才知道王先生“以六经为根底,其精义奥旨,耐人寻思,非浮掠剽窃者所可同日而语也”。
 
  王延年的儿子王之翰,字次屏,道光二十四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其为人亦如其父。咸丰初连遭亲丧,曾不求仕进,在家授徒多年,曹鸿勋就是当年曾在其门下受教的学子之一。王之翰后来仕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他厚重简默,不务虚名而胸襟洒落,解组归里虽清贫弥甚但处之晏如。晚年,他曾主讲于顺德龙岗书院、广平清辉书院,光绪十年病逝于济南泺源书院。
 
一代名师传承 教育出数代名流学子
 
  麓台书院历经几代名儒辛勤耕耘,到清嘉庆年间(1796—1820),已经声名鹊起,誉满山东,已有一大批莘莘学子脱颖而出。乾隆二十九年创办的潍阳书院,也紧步其后尘,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度废除前,潍县之所以能在这晚清的100多年时间,科举兴盛,新增举人231名、进士66人,师承教育之作用不可低估。韩梦周的亲传、再传弟子中有一大批出仕做官,如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的陈官俊、仕至福建巡抚、闽浙总督的刘鸿翱、连任福建兴化、建宁、泉州、延平等六地知府的陈凤翰等等。他们不仅在其政风中彰显了师承的教诲,影响了其后世的家风,甚至影响了儒学界的几代人。晚清名儒张昭潜(1829—1907)在为其恩师于祉写下的传记中提到:“吾乡自理堂先生以行谊文章师表海内,百余年来闻风而起者中其恩师于祉(1778—1820字澹园)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自为《墓志铭》中又说:“(余)年逾四十始确然知心学之害,汉学之支离,非程朱之说不敢从。”清光绪进士、人称“小康成”并以研究《周易》著名的学者宋书升(1844-1915)及其众多门下士子,他们虽然不曾直接受教于韩梦周,但他们都自称为韩先生研究理学、提倡古文学的继承者。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