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我市全力打造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2)

 
八大体系
 
做好传承创新
 
  充分利用保护区丰富文化资源及现有建设成果,紧紧围绕传承与创新,着力推进“八大体系”建设,助力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
 
  保护区管理体系建设。按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要求,完善市、县两级领导体制,强化部门协作,落实县市区(市属开发区)建设任务,形成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和管理机制,有效推动保护区各项建设任务完成。
 
  非遗名录体系建设。在深入调查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为各级代表性项目,予以重点保护,不断丰富完善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调查工程,建设非遗数字化管理系统,促进非遗项目活力再现、活态传承。
 
  设施网络体系建设。依托政府主体和民间支持,在全市普遍建成市级有非遗专题博物馆(展示馆),县级有非遗展示馆,镇(街道)有综合性传习中心,社区(村)有非遗传习所(专业户)的四级设施网络体系。
 
  活态传承体系建设。组织传统技艺系列比赛活动,提高潍坊传统工艺创意能力和设计制作水平。组织实施非遗传承培训工程、非遗“薪火工程”,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继续加强非遗职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弱势群体非遗传习、研学、生产、销售一体化职业通道。
 
  传播推广体系建设。利用传统民俗节庆、大型文化节会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传播活动。利用各类媒体,建立文化遗产传播全方位覆盖、多终端访问、多通道发布的舆论平台,提升潍坊文化影响力。
 
  生产性保护体系建设。依托大型节会,设立潍坊民间工艺产品展销区。培育融文化展示、文化旅游、文化体验、文化产品销售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业态。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组织开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评审和建设。
 
  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组织开展潍坊文化研究,编辑出版具有文化特色的专业丛书。围绕潍坊文化核心价值开展国家级、省级重点课题申报研究,为保护区建设、非遗活动开展、文化遗产传承提供资料储备和理论支撑。
 
  文旅融合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潍坊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落实落地,在全市构建较为完整的全域旅游规划体系。融合保护区文化旅游资源,打造自驾游、亲子游、文化休闲游等潍水文化之旅民俗风情游路线。提倡非遗+研学、非遗+民俗体验、非遗+文创、非遗+乡村振兴等旅游新生活,促进新的文化消费。深入开展拍、写、画潍坊景区故事活动,鼓励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挖掘历史故事,为新时代讴歌。
 
四项举措
 
加速推进建设
 
  加大项目挖掘力度。我市深入挖掘前期普查整理的两千多条非遗资源,提升性挖掘优秀文化资源,抢救性挖掘濒危项目并进行数字化保护,不断充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着力打造重点工程。打造市、县两级非遗聚集区,提高文化园区的业态水平和传播能力,打造多元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组织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基层文化设施机构共同参与承担保护区保护工作,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促进传统工艺创意设计大赛品牌活动提档升级,提高赛事水平和活动影响力。引进国内知名文创企业,提升潍坊非遗文创水平。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非遗志愿者、县、市、省、国家五级传承人梯队建设,充实潍坊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建立非遗人才储备大数据库。完善传承人培育机制,提高传承人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强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道德素养、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引进高端非遗专业人才,提高我市非遗传承能力和保护水平。建立专家咨询机制,聘请高层次专家,充分发挥专家的工作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评审、人才引进等作用,结合工作实际开展理论研究,为保护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提升宣传推广效果。借助各类媒体资源以及风筝会、鲁台会等重大节会和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常态化宣传推广保护区建设保护新成果,提升全民知晓度。加大非遗与旅游融合宣传力度,在车站、景区、酒店设立非遗标志物和非遗元素展示空间,在市区主要景点开展常态化非遗展演活动,以非遗促流量,以非遗带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