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华东局在青州(4)

 
安置革命队伍孩子 就近选址大官营村
 
  1948年4月,华东局批准成立华东第一保育院,归华东局办公厅领导。华东保育院实行战时供给制,孩子按战士标准供给,经费由华东局财办拨付。
 
  华东保育院院址设在弥河镇大官营村(今青州市弥河镇大关营村)。选在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青州附近广大农村和中小城市都已解放,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环境比较安全稳定;二是大官营村距离华东局机关所在地闵家庄只有1公里,离青州城也不过10公里左右,既方便华东局就近领导,也便于将来南下搬迁时去青州火车站坐火车。
 
  华东局任命李静一担任华东保育院院长,邓六金任政治协理员。李静一是华东局秘书长魏文伯夫人,新四军女干部。邓六金是华东局财委书记兼财办主任曾山的夫人,是红一方面军参加长征的30名女红军干部之一。她们长期以来都深切感到革命队伍的孩子是革命者难以释怀的心结。很多小孩出生后,由于父母去前方行军作战,只好送到老乡或亲戚家托人照顾。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下,有的孩子病死了,有的孩子丢失了,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失去了父母。为了解决革命队伍的后顾之忧,她们勇挑重担,主动承担起了建立保育院的工作。
 
  根据华东局制定的“保证工作,一切从简”的办院方针,华东保育院克服战争环境物质条件的艰苦和困难,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筹办工作。保育院场地利用了大官营村没收来的地主大院。保教人员挑选了政治、文化、身体素质好的女同志担任。院部下设教育、保育、总务三股(后改为科)和医务室。职工教育方面建立了机关学校。根据业务归口原则,对科室人员及其职责进行了分工,做到了职责清楚,各司其职。华东保育院还制定了教育、保育到卫生、保健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各项工作井井有条安排就绪。
 
  1948年6月,华东保育院开始接收首批62名孩子,按照年龄分成了小学部、幼稚大班、幼稚小班。
 
  
 
全力保障儿童健康 骑马赶到济南买药
 
  华东保育院采取了保育教育合一的教养法,确立的教育方针是:实验新民主主义的儿童教育,培养集体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文化,锻炼体格,培养服务精神,奠定参加新中国建设事业的思想基础。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儿童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培养他们尊师敬长、团结友爱、艰苦奋斗、克己为公的道德品质;培养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各种健康的文体兴趣爱好。
 
  保育院创办之初,由于大批粮食支援前线,后方粮食紧缺,上级配给保育院的只有白薯粉。院长李静一和协理员邓六金到华东局、华东军区和地方政府四处求援。在她们的努力下,各方面向保育院支援了白面、大米、猪肉,华东局还向保育院拨了5头奶牛、4只奶羊,给孩子们增加营养。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孩子们脸红了,个子长高了,不像原来那么瘦弱了。
 
  保育院的儿童寝室从教堂孤儿院借用小铁床50张,后又自做木床70张。洗脸室借用大官营老乡的门板搭置长桌,放置脸盆。小学班两个孩子一张课桌,幼稚班每个孩子有小木凳一个。同时制作了滑梯、跷跷板、秋千等儿童活动设施。
 
  为保证儿童健康,保育院制订了日常生活卫生制度:餐具顿顿消毒;饭前、饭后洗手抹嘴;毛巾、手帕洗净煮过;被子一月一洗,床单、枕巾一月两洗,棉垫一月一晒;热天每日洗澡洗头换衣服,冷天每晚洗屁股、洗脚;每周换洗内外衣两次、洗头一次,每周剪指甲一次,20天理发一次;按季节注射预防针。
 
  1949年初,叶圣陶参观华东保育院后在日记中写道:“儿童自不足两岁至四五岁,凡八十五人,皆工作人员之子女,父母俱出外任事者。一切皆由公家供给,幼儿每二人共一保姆,较大者则四人共一保姆。每日并点心进食五次,吾人到时方第二次进食,食品为馒头与小米粥。观儿童脸色多红润而肥胖,惟衣服不甚清洁。然庭中方曝晒被褥多条,卧榻之上被褥亦整洁。卧榻为木板,以大砖支之。每榻睡二儿。儿童较大,则送入保育小学。此虽一鳞一爪,已可概见。夫妇二人从事工作,子女不复需照顾,而托儿所之照顾颇不坏,其能专心于工作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