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武春香:我与仿古铜的半世情缘

    仿古铜,顾名思义,即仿制古代青铜器,采用传统的铸铜术,揣摩古人的审美,还原青铜器的前世今生。作为全国四大仿古铜产地之一,老潍县的仿古铜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二百支红炉,三千砸铜匠”描述的就是当时的盛况。岁月不居,时光流逝,当年红火的场景已不复存在,但仍有一些人没有停下脚步,坚定地扛起传承者的责任。今年66岁的仿古铜省级非遗传承人武春香便是其中之一。

机缘巧合,一干就是五十年

  一提到仿古铜制作,人们总会与叮叮当当的体力劳动联系在一起。武春香虽为一名女性,却在这一行当里一干就是将近50年。“1972年5月,我被分配到了工艺美术厂,跟随玄祖基老师学习仿古铜这门手艺。1972年底,我随同老师以及师兄也就是后来我的丈夫季传志,来到‘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仿古铜工作,直到退休。”武春香说。

  仿古铜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作为一种集文物知识与青铜冶铸工艺为一体的地方特殊手工艺,潍坊的仿古铜铸造技艺涵盖了绘画、雕塑、铸造等在内的诸多技艺。武春香说:“我小时候学过剪纸,算是有点美术底子,学习仿古铜的时候用上了。因为仿古铜技术涉及到美术、考古、铸造等学科的知识,我就不断学习充实自己。”除了读书,武春香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与古人进行“穿越式的交流”,“只有了解古人的思想并表达出来,才能与制作的仿古铜器产生共鸣。”

  发端于清代中叶的潍坊仿古铜技艺,传承至今已400多年。1916年到1936年,是潍坊仿古铜的极盛时期,那时有20多家店铺制作仿古铜,制作的部分作品曾选入山东省国货陈列馆展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潍坊仿古铜工艺迅速发展,品种由过去的几个增加到几十个,且在质量上有了新的突破。然而到了上世纪70年代,潍坊仿古铜铸造技艺一度陷入困境,恰恰此时,武春香踏入了这一行。

  如果说学习仿古铜铸造是机缘巧合,那么50年的坚持则是内心的一份坚定。武春香告诉记者,从跟随老师学习的那天起,仿古铜这门手艺就成了她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精益求精,作品多次获大奖

  在武春香的工作室,摆着一件“长信宫灯”仿古铜作品,人物惟妙惟肖,造型精巧合理,是她的得意之作。这件作品仿自1968年在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的西汉著名铜灯,灯各部位可拆卸,便于清除烟垢,设计十分科学。“为了跟原作品尽量保持一致,我对每一个细节都手工精准还原,对照着书籍和博物馆里的资料一点点地制作,这件作品用了3年时间才完成。”武春香告诉记者,仿古铜只是在做工上仿古、做旧,但在造型方面,还得力求将自己的感悟融入其中。

  古代青铜器各有特定的形制、纹饰和色泽,仿制时必须因器施艺,才能取得形真色似、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武春香说,仿古铜的制作前后需要经过制模、翻砂铸造、修花整理等十几道工序,任何一个地方都马虎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