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武春香:我与仿古铜的半世情缘(2)



  从事仿古铜技艺50年来,武春香制作的作品不计其数。制作一件仿古铜作品少则需要几个月,多则需要数年。“在造型塑模时,人形比较复杂,需要做好鼻子、眼睛等各部位,相对来说器皿好做一些,可是器皿上面的一些花饰同样十分麻烦。”武春香介绍,“最为关键的是在沙箱里打沙型,因为不仅要均匀,还要干湿有度。”

  功夫不负有心人。武春香和季传志复制的“长信宫灯”“毛公鼎”等高档仿古铜作品,令国内一些知名考古专家拍案叫绝。季传志制作的“马踏飞燕”,获得山东省第一届旅游产品设计制作奖;制作的青铜器皿获得了山东省设计创新一等奖。武春香的鎏金、包金技艺也是一绝,1991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山东厅整修,横匾上“山东厅”三个镏金大字的贴金工作就是武春香完成的,至今依然熠熠生辉。

传承弘扬,创新发展增活力

  做仿古铜不仅需要力气,而且还要心细,耐得住寂寞。仿古铜要经过塑模、泥模、石膏模、上细、上锈等十几道工序,仅上锈这道工序至少得花两个月时间,所以一件仿古铜没有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是做不出来的。

  仿古铜因工期长、价格贵,销售量少,导致从业人员越来越少。随着时代的发展,要使这门技艺具备新的发展活力,就必须创新,让其变身为融观赏价值、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为一体的产品,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武春香说,传承必须先从自己做起,她把这门手艺教给了女儿。女儿季晓真从小对仿古铜耳濡目染,大学学的是美术专业,很快便掌握了这门技艺。如今母女俩经常到学校、社区等开展仿古铜技艺讲座,让更多人了解喜欢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武春香加大培养年轻学生对仿古铜的兴趣,以讲课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这门手艺的魅力。“现在,很多学美术的学生来找我学习,当地的孩子有兴趣的话我会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武春香说,自己会按照传统工艺继续制作仿古铜器,并不断发展创新,期待能有更多人学习这门技艺,将其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