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千年文脉新篇章——我市全力打造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2)



  孙膑拳、东路大鼓、公冶长的传说、高密剪纸、扑灰年画、高密茂腔、聂家庄泥塑等非遗项目,勾画出了保护区的民俗融合发展生态片区。该片区包括诸城市和安丘市的平原地带以及高密市。此区域兼具齐鲁两国文化的特色,文人文化和民间文化两线繁荣,极具历史和人文特色。2023年底前,将初步建成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诸城派古琴为主的诸城派古琴艺术雅集授艺中心和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孙膑拳为主的国际青少年武术交流中心。

  从秦始皇东巡祭海发端,潍坊北部沿海的祭海活动已有2000多年历史。渔盐文化是我市的特色海洋文化,传承发展北海渔盐文化,挖掘历史积淀,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一直是滨海人的不懈追求。海洋渔盐文化生态片区,包括寿光市北部沿海地区、昌邑市北部沿海地区、滨海开发区,该区域是我国最大的卤水制盐区,渔盐文化盛行。2023年底前,将初步建成以历史上渔盐生产方式、生产习俗和管理制度为策展基础的中国海洋渔盐文化博物馆。

八大体系

做好传承创新


  充分利用保护区丰富文化资源及现有建设成果,紧紧围绕传承与创新,着力推进“八大体系”建设,助力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

  保护区管理体系建设。按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要求,完善市、县两级领导体制,强化部门协作,落实县市区(市属开发区)建设任务,形成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和管理机制,有效推动保护区各项建设任务完成。

  非遗名录体系建设。在深入调查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为各级代表性项目,予以重点保护,不断丰富完善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调查工程,建设非遗数字化管理系统,促进非遗项目活力再现、活态传承。

  设施网络体系建设。依托政府主体和民间支持,在全市普遍建成市级有非遗专题博物馆(展示馆),县级有非遗展示馆,镇(街道)有综合性传习中心,社区(村)有非遗传习所(专业户)的四级设施网络体系。

  活态传承体系建设。组织传统技艺系列比赛活动,提高潍坊传统工艺创意能力和设计制作水平。组织实施非遗传承培训工程、非遗“薪火工程”,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继续加强非遗职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弱势群体非遗传习、研学、生产、销售一体化职业通道。

  传播推广体系建设。利用传统民俗节庆、大型文化节会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传播活动。利用各类媒体,建立文化遗产传播全方位覆盖、多终端访问、多通道发布的舆论平台,提升潍坊文化影响力。

  生产性保护体系建设。依托大型节会,设立潍坊民间工艺产品展销区。培育融文化展示、文化旅游、文化体验、文化产品销售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业态。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组织开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评审和建设。

  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组织开展潍坊文化研究,编辑出版具有文化特色的专业丛书。围绕潍坊文化核心价值开展国家级、省级重点课题申报研究,为保护区建设、非遗活动开展、文化遗产传承提供资料储备和理论支撑。

  文旅融合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潍坊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落实落地,在全市构建较为完整的全域旅游规划体系。融合保护区文化旅游资源,打造自驾游、亲子游、文化休闲游等潍水文化之旅民俗风情游路线。提倡非遗+研学、非遗+民俗体验、非遗+文创、非遗+乡村振兴等旅游新生活,促进新的文化消费。深入开展拍、写、画潍坊景区故事活动,鼓励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挖掘历史故事,为新时代讴歌。

四项举措

加速推进建设


  加大项目挖掘力度。我市深入挖掘前期普查整理的两千多条非遗资源,提升性挖掘优秀文化资源,抢救性挖掘濒危项目并进行数字化保护,不断充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着力打造重点工程。打造市、县两级非遗聚集区,提高文化园区的业态水平和传播能力,打造多元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组织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基层文化设施机构共同参与承担保护区保护工作,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促进传统工艺创意设计大赛品牌活动提档升级,提高赛事水平和活动影响力。引进国内知名文创企业,提升潍坊非遗文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