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以深厚的历史眼光审视考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把握时代脉搏、扩展理论深度、明确现实指向、聚焦创新发展四个维度,从全新定位、基本内涵、现代价值、传承弘扬四个主要方面展开具体论述,内容翔实丰富,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传统味道”与鲜明的“时代风格”。

(一)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新定位

       习近平在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紧紧围绕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深刻把握发展大势与时代使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国现时代发展道路、世界文明发展趋势中进行全新定义,站位高、格局大、立意深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习近平指出,在浩瀚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之积蓄并提供了持续不断、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民族自尊自信、屹立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道路、政治制度、治理体系的选择与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社会底蕴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中国大地上生长起来的,深受中国独特的历史发展、文化特质、精神基因的影响,一方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大同思想、和谐思想、天人合一思想、革故鼎新思想中汲取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另一方面,依托中华文脉的延续性与稳定性获得了不竭的发展源泉与独一无二的发展优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持续贡献力量。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全方位多角度生动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在谈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既着眼历史发展、也进行理论归纳,既把握整体全貌、又总结精髓要义,既注重原文经典、也掌握根本特点,从多个方位与视角深刻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内涵,扩展对其认识的科学性、全面性与系统性。

       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主要脉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五千多年历史,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不同社会形态,中间夹杂着十数个朝代的兴替与多次文化大融合。透过这些纷繁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等多个学术派别,在丰富的思想盛宴中,以“仁”与“礼”为内核的儒家思想满足了小农经济与封建制度的发展需要,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