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高度凝练概括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其中第三个突出特性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这一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这一重要论述既有历史深度又有现实观照,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植根于悠久的历史传统,铸就了共同理想信念,启示我们凝心聚力,在新的起点上创造新的更大辉煌。
兼容并蓄成就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从起源到形成、发展经过了“炎黄—华夏—中华”三个阶段。这里的“炎黄”是指以黄帝、炎帝部族为代表的时代,即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华夏”指的是以夏商周为代表的中华文明早期发展阶段;“中华”指的是中华民族最终形成到发展、壮大的阶段,即秦汉及以后中华文明的成熟阶段。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中华文明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并起的,因地理分布等因素,不同文化区系之间很早就有了交流与碰撞,至少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逐步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进程中,各方文化相互交流、影响,形成了一个密切的交流网络,中原文化吸收来自各方的文化因素为己所用并由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重组整合,产生了属于夏文化范畴的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充分吸收了周边的文化因素,二里头文化的“四方辐辏”证明在夏代已经形成了早期中国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是各大区系文明交汇以及文化交流互动的最终结果,也表明多元文化的兼容并蓄才能铸就一体格局的辉煌。与此同时,还可以看到,二里头文化作为东亚最早的“核心区”,一些重要的礼器系统通过“重组”后又传播至四面八方,体现了“中心”与“周边”的互动。秦汉以后中华文明的发展也是如此,不同民族建立的政权“逐鹿中原”,政治、经济、文化密切交流,进一步奠定了多元一体的格局,展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
中华民族有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各族先民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儒家“大一统”思想是凝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创造了多彩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其中,“大一统”是贯穿中国历史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一条主线,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倡导“大一统”。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志在恢复先王之道,希望改变诸侯割据的乱局。在孔子看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施行的基础就是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