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我们须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文明多样性是交流互鉴的前提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如同宇宙不能只有一种色彩,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必须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多样性。

  尊重文明多样性,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与基石。当今世界有8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5000多种语言。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多姿多彩、各具特色。文明之间有同有异,混合而非单一,相互依存而非独往独来。每一种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交往和互动互融,都会在其内部结构上不同程度地留存其他文明的某些成分。

  马克思主义运用唯物史观,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科学阐述了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内涵。文明作为一个与野蛮、愚昧相对应的概念,是社会经济和人类理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人类文明多样性体现了各地区、各民族和各国社会进步的特点和方式,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世界文明的总体内容和价值,既是由各种文明中的共同价值组成的,又是由不同文明色彩纷呈的多样性予以丰富、融汇、促进和发展的。人类文明是普遍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普遍性寓于多样性之中,多样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人类文明在多样性中存在,在多样性中发展,在多样性中前进。孟子云:“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正因文明多样而不同,世界才生机勃勃。

  在交流互鉴中凸显中华文明鲜明特性

  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一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本身就是交流互鉴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遵循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主权平等原则,始终站在国际道义的一边,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主张求同存异、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并将继续为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合作共赢贡献中国力量。

  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明交流互鉴要求尊重每一种文明的独特价值,尊重文明与特定民族和国家内在的关联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强调团结集中,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在历史变迁中形成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中华文明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绝闭塞;倡导共生并进,反对强人从己;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在当今世界,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这些独特价值对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历史性整体性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唯有如此,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把握突出特性、掌握精髓要义,古为今用、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