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2)

  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我们一方面秉持开放态度,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交融;另一方面,也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不断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独立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源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五千年绵延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本身就是“两个结合”所造就的有机统一的文化生命体,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历史沉淀和现实观照转向未来发展,创新是必然选择、唯一选择。“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创新之路。“两个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在地蕴含着继承与发展的统一,继承是为了赓续历史文脉,发展是为了谱写时代华章,都为文明演进提供了不竭动力。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关键。强调中华文化立场,就是要凸显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要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拓宽文明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才能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为此,必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深入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我们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当今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由于各国文化交流的扩大,交通和通信工具的改进,信息传输的快捷,各国文化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出现了加速融合的趋势。世界文明的精华不断扩展到全球各个角落,为整个人类所共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立足中国,又要放眼世界。应广纳世界文明精华,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坚持胸怀天下,以世界眼光、文明视野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一方面,伴随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另一方面,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也使世界一切先进文明的优秀成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赓续发展提供了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