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两创”实践研究(二)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两创”实践存在问题及相应策略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提出实现“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提到,“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专家学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过程中静观慎思,总结相关工作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研究院依托“中传云”平台,于2021年开发上线“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活力展示平台,并于2022年发布《“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传播活力2021年度报告》。基于“两创”方针提出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相关政策与实践,参考《“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传播活力2021年度报告》等报告,笔者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理应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创”实践顶层设计的针对性

“两创”实践方针出台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先后制定实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2019—2025)》《“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制度与政策,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曲艺传承发展计划”“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点工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度建立健全,这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两创”实践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发展方向。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顶层设计中关涉到“两创”实践的内容更多倾向于传统手工艺等项目类别,对民间文学、民俗等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实施“两创”实践尚少提出指导性措施和针对性的办法。

(二)强化“两创”理论利器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两创”理论探讨活跃,从对习近平总书记“两创”相关讲话精神解读,到各领域“两创”实践案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两创”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学界至今仍对“生产性保护”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创”相关重点概念的内涵与适用范围存有争议,也尚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创”理论与实践展开系统梳理与充分学术对话,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创”理论内涵需要进一步阐释、创新转化实践质量需要进一步加宽拓深。如分别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创造性转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创新性发展”为关键词在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文献跨库检索,仅获得2018年至今的55篇文献(其中,学术期刊47篇、学位论文2篇)和2017年至今的52篇文献(其中,学术期刊38篇、学位论文1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创”研究相关成果较为有限。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界需要完善“两创”等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话语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建设与传承创新研究成果转化能力。

(三)发挥政府主导力量,扩大社会多元主体参与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巩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等工作原则。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政府主导为主。随着“非遗工坊”“非遗购物节”等活动陆续开展,相关部门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市场对接,将市场机制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激发多元市场主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中的活力。市场经济作为当代社会主要特征,也是人民群众的主要生活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市场,就是走入人民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各电商平台、工坊、商户、消费者等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等社会组织纷纷成立,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良好氛围,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和当代价值仍需在人民生活中进一步宣传、巩固和发展。发挥政府主导力量,扩大多元社会主体参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