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两创”实践研究(二)(2)

(四)创新发展“非遗+”模式,高质量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

“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要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特色文化资源,各地以多种方式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新转化路径。“非遗+旅游”是文旅融合发展重要契机,应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主题旅游线路和研学旅游产品。“非遗+产业”鼓励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艺创作与文创设计,提高文创产品的品质和文化内涵。“非遗+互联网”利用网络技术,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方式,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品推广销售渠道。“非遗+乡村振兴”就是要深入挖掘乡村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中的积极作用。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化、商业化和产业化过程存在主体错位、传承人群失语、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千篇一律等问题。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与开发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给予传承人群更多话语权,充分尊重社区主体意愿;应该在强化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性基础之上,尊重并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以此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创”产品的吸附力。创新发展“非遗+”模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融入当地人民生产生活,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

(五)抓住“元宇宙时代”发展机遇,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创”实践数字化力量

2022年7月,世界元宇宙大会在北京召开,“元宇宙”对人民生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创”实践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元宇宙融合互联网、新媒体、虚拟现实、可视化、人工智能等综合性数字技术,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空前机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初步探索出数字化记录、保护、传承道路。特别是从2020年至今的新冠疫情期间,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联合有关部门单位举办的“云游非遗·影像展”“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网络平台活动等数字化创新形式,让各族民众足不出户就能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借助短视频、直播等自媒体平台,在网络空间展开生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甚至在线上结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网络社会群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与研究者应积极拥抱未来,观察、研究、应用数字人文技术,抓住元宇宙时代发展机遇,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模式,融入数字化的“两创”实践道路。

(六)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不平衡,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创”实践水平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结构并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地域发展、项目类别层面上的不平衡。在地域层面,我国东部各省份经济发达、技术先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水平与保护理念走在前列,相关产业规模、活动频次、流量与曝光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部地区在“扶贫攻坚”“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支持下,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形成诸多相关文化产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创”实践贡献巨大力量。而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活动与产业发展似滞后于东西部地区。在类别层面,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类别具有生产性、商品性优势,适合当代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传承发展水平与社会关注度较高;民间文学,民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项目类别由于具有较强的地方性,发展水平与传播度较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创”实践中处于劣势。相关部门及人员应注重地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交流,着力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地区协调与分类保护水平,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两创”实践是保护传承,更是创新发展,是融入民众生活,与时代同频共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两创”实践中赓续文化基因,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其真正纳入民众生活的要旨,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