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本人也是一个中华文化的热烈拥护者、忠实学习者。”
在几千年历史中,中华民族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带着这样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他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智慧、人民至上的民本思想、天下一家的豁达胸怀,将新时代中国引领到新的历史方位上。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
6月2日,中国历史研究院。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件展品前,驻足凝望。
这样的瞬间,何其熟悉:
专程到“向往已久”的河南殷墟,仔细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蒙蒙细雨里,到千年学府湖南岳麓书院,望着高悬的“实事求是”匾额,久久凝思;四川眉山,举目望向三苏祠,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次次身体力行,彰显出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与思考。
“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在河北正定工作时,习近平曾这样深情告白。
他组织编写涵盖正定古代、近代、现代各阶段历史的普及读物《正定古今》。“有了这本书,就可以更好地鉴古励今。”
后来到福建、浙江工作,习近平保持着读县志、看古籍、品经典的习惯。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考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孔子故里,拿起《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说要好好看看;他到北大探望国学泰斗汤一介,了解大型国学丛书《儒藏》编纂情况;在出访途中万米高空的专机上,他与记者谈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
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他常常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他将“革故鼎新”的智慧运用到改革创新中;把“自强日新”“道法自然”的古训化为新发展理念;以“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的清醒统筹发展与安全;用“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等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一系列标志性引领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断产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逐步形成。
△近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法文、俄文、阿拉伯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德文、日文及中文繁体等8个文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面向海内外发行。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2021年仲春时节,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福建武夷山朱熹园。
在印有朱子名句“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的墙前,他驻足良久。他多次引用这句古语,回答了“为了谁”这个根本命题。
为了“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带领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了“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他推进改革,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为“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他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因为“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他号召全面从严治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