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百年胶济:风雨沧桑向复兴

       1904年6月1日,初夏刺眼的阳光里,山东省境内的第一条铁路——胶济铁路正式全线通车。
  胶济铁路由西向东自青州入潍坊,由高密市芝尔庄站连接青岛,在长度约140公里的潍坊段线路沿线,中国第一个烟叶复烤厂建立在这里,潍坊的第一度居民用电从这里发出,一大批工厂在这里诞生。
  历史大势浩荡前行,站在胶济铁路路权回归一百周年的当下回望,胶济铁路如同岁月的坐标轴,标注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等历史大事件,铭刻了潍坊这座城市从百年前的挣扎走向今天富强的苦难与辉煌。
  沉寂的铁轨静卧在鸢都大地,如静水淙淙,不喧哗,自有声。潍坊日报社“山海行”融媒体采访团自10月13日起,历时7天,行走高密、峡山、坊子、奎文、昌乐、青州六地,探寻铁路沿线城市的发展逻辑,探寻胶济铁路为潍坊这座城市带来了什么。
  穿越百年风起云涌,织就轨道上的生长图谱
  潍坊铁路枢纽是中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潍坊线路纵横交错,高速铁路客运车站相连,庞大复杂,境内现有铁路12条,铁路通车里程864.8公里,高铁里程和铁路总里程位居全省第一,京沪高铁二通道建设完成后,以潍坊为圆点的京津冀1.5小时、长三角2.5小时生活圈即将实现。以铁路为重要支撑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成为潍坊的基础优势之一。
  纵横交错的铁路书写着区域发展的故事,织就着轨道上的生长图谱。故事的起笔,就从胶济铁路开始。
  采访团每到一地胶济线旧车站,知情者们总是从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胶州湾开始讲起。
  1898年,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攫取了胶济铁路的修筑和沿线采矿权。在珍贵史料中德谈判《铁路许可权》中可以看到当时的记载:铁路的定线要保证连接“最重要的煤炭地区——特别是潍县和淄川”,以及其他重要城市和地区;铁路包括支线在内要在5年内完成,青岛-潍县段要在3年内完成,除非有重大阻力才能延期。
  这一规定,让德国修路为名、侵略为实的用心昭然若揭,也是德国对于煤矿的求财心切,使得胶州到青州铁路段,在短短2年零3个月的时间内就完成通车。
  胶济铁路及其支线客观上为后来潍坊四通八达的路网奠定了基础。德国工程师锡乐巴在1906年一份关于铁路车站的报告中写道:“在第一段开通运营后,中国人很快认识到现代交通工具的优点。”
  同时期,《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一书也有记载:在潍县,除潍县城外,坊子、二十里堡、南流、蛤蟆屯、大于河,“皆以接近铁路,顿成商业中心”;寒亭、眉村、杨家埠、望留、固堤等村镇,“虽僻处乡曲,亦各有其重要地位”。又如益都杨家庄,铁路未通前,是一个偏僻小村,“固无商业可言”,修通铁路后,这个仅有60余户的村庄,就兴起了大小商号20家。
  胶济铁路建成后,成为山东省一条横贯东西的交通大动脉,对山东原有的交通运输方式进行了重组,很多货物直接或间接地被铁路吸收,铁路成为省内重要的运输通道。尤其是在陆路方面,烟潍路商受铁路影响巨大,无论是运输效率还是运输费用,传统的陆路运输都比不上铁路运输。
  至此,以胶济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格局开始形成。
  被动的开放,带来潍坊被裹挟着前进的近代化
  为抵御德国在山东的势力扩张,在胶济铁路通车前一个月,即1904年5月1日,清直隶总督袁世凯与山东巡抚周馥联名上奏,请求将胶济铁路的终点济南和途经的周村、潍县开为商埠。清政府以此前从未有过的效率,准许山东自行将上述三地辟为商埠。
  这是与外国资本侵略进行较量的“自主开埠”,尽管是清政府在船坚炮利威逼之下的无奈之举,但正如长江、黄河不会倒流,潍县开埠的近120年,工业制造进入全国乃至全球的竞技场。
  实业救国!处于胶济线核心点上的潍县就势打开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大门。
  潍县开埠后,英、美、日的布匹陆续运到潍县。洋货的流入刺激了潍县织布业的兴起。1907年,年轻的张瑞芝自日本留学归来,带着同盟会会员的爱国报国情怀与染织专业的先进技术,他试织宽幅棉布获得成功,新产品被命名为“爱国布”,引领潍县织布业跨出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第一步。机器织造作为工业文明的标志,在潍坊蓬勃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