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滕虎忱创办华丰机器厂,成功仿造出第一台铁制宽幅足踏织布机,劳动效率提高3倍。织布机的大量生产,激发了潍县土布业的进展,跃为全省第一,华丰机器厂也成为公认的潍县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发源地,当时在行业内被称为“江北第一厂”,滕虎忱被誉为“中国内燃机之父”。
1930年底,张干臣创办大华机器染厂。大华机器染厂带动潍县七家机器染厂继续开办,这些现代化的印染厂,与遍布乡村的染坊一起,将潍县的染布业推向鼎盛。从棉花种植、商贸流通到织布与印染再到设备制造,潍县的织布产业链条日趋完善,“华北纺织工业生产基地”名声大振。
随着织布业的兴起,染厂、轧布厂、颜料厂、机械厂、面粉厂、火柴厂、卷烟厂、发电厂等纷纷建成。自1918年至上世纪30年代初,潍县先后创办机械工厂34家,其中生产布匹的工厂有11家,生产轧布机、弹花机的工厂7家,形成了织布业为轴心的工业格局。
不仅是纺织业与机械制造,在当时,外资企业在倾销商品的同时,也投资现代工业。外资企业主要有坊子煤矿、二十里堡烤烟厂、美孚石油等7家。
外商经济的刺激下,潍县当地的皮革加工业、草辫业、发网业、猪鬃业先后兴起,这些产品除了通过铁路运到周边销售外,天津、上海的商人也来潍办货,还有不少国外公司在潍坐庄收购。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面对被动的开放,应对姿态是主动去风浪里搏击。胶济铁路通车后,潍县由鲁东商业区上升为华北的商贸中心,潍坊工业淬火成钢,由手工作坊的千家织造,到斩浪远航的大国重器,传承的是潍坊基因的工业血脉,扛起的是中国动力的潍坊担当,挺立的是民族工业的钢铁脊梁。
在苦难中觉醒,城市在抗争与奋斗中淬炼风骨
德国诗人海涅曾说,铁路让人类转到了一个新的方向,也改变了生活的颜色和形状。回溯潍坊的发展历史,一条铁路生于忧患。政府疲弱,列强环伺的时代里,潍县大地上生活的人民在苦难和挣扎中觉醒。
19世纪末,德军“突然携枪炮蜂拥登岸”胶州湾,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带着深刻殖民烙印的胶济铁路随之一段段向西延展,胶济铁路沿线民众拉开了反抗外来侵略、争取国家主权的抗争序幕。在高密爆发了乡民拔掉铁路勘测杆,包围铁路公司办事处阻止施工,德军派兵血腥镇压的抗德阻路事件。
面对不同时期的压迫,胶济铁路沿线机厂、炭矿厂工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党组织早期在山东的建立提供了群众基础。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回到山东后,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创办工人夜校,发动组织胶济铁路工人反抗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1925年,胶济铁路总工会成立,下设六个分会,其中潍坊有高密、坊子两处。同年,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刘少奇到山东亲自指导工人运动。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后的革命低潮期,胶济铁路成为中国工人运动新的策源地。
在风雨如晦的日子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深知,不是看到希望才去斗争,而是只有去斗争,才会有希望。
在高密,地方游击队、群众自卫组织和人民群众同仇敌忾、以弱胜强的孙家口伏击战,一举震动了胶东半岛,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胶东敌后军民进行反侵略斗争的斗志和勇气。
在峡山,华东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和当时敌情,决定趁敌主力位于西线莱芜一带自顾不暇之际,北进胶济铁路歼灭敌军,在岞山站鏖战两天,敌人抵抗意志瓦解,举起白旗投降。至此,鲁中、胶东、渤海解放区连成一片,国民党军的鲁南会战计划被彻底粉碎。
坚韧不屈的精神,在鸢都大地光大延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党组织逐渐遍布胶济铁路全线,开展工人运动,组织抗日斗争,配合解放军开展护路护厂、抢修抢通工作,支援前线物资运输,胶济铁路党组织在斗争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在这个过程中,城市风骨在铁血中淬炼自立自强。
胶济线上总有激荡人心的故事,许多有志之士沿着胶济铁路向远处、向未来进发。“双枪女杰”陈少敏,被毛泽东同志誉为“白区的红心女战士”,演绎了驰骋沙场的铿锵传奇;著名抗日英雄马保三,组织打响了鲁东抗日第一枪,书写了革命一生的光辉篇章;就在胶济铁路旁,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秘密当选为山东地执委书记,潍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庄龙甲利用代课老师身份进行革命活动,“红色校长”王全斌利用教育工作者身份作掩护开展革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