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夜晚,那时的南京叫江宁。
那天晚上,或许有很好的月光。但是没有人会在意,大家的心思都不在赏月上。风软软地吹过柳枝,吹来隐隐的花香与音乐声,一场豪门夜宴正在进行,它以其独有的奢靡气息在夜色中铺展开来,而后,它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定格在历史中,流传千古。
夜宴的主人叫韩熙载。
一
韩熙载是我们潍坊老乡。史书上记载,他是潍州北海人,也有人说是青州人,都属于现在的山东省潍坊市。但是在潍坊很少有人提到他,即便是各地大打“文化牌”,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名人的当下,韩熙载在当地被提到的也不多,不像贾思勰、郑板桥、李清照等与此地有关的历史名人,说起来,都是本地文化人的谈资和骄傲。
其实,这也不怪潍坊人。
韩熙载虽然生在北海,但他人生的舞台是在江南。除了史书上关于他的籍贯的一句记载,什么故居、遗迹、诗文,在本地统统不见。那年秋天,他从江南到北方出差,困在小旅馆中,曾写过两首诗:
仆本江北人,今作江南客。
再去江北游,举目无相识。
金风吹我寒,秋月为谁白。
不如归去来,江南有人忆。
未到故乡时,将为故乡好。
及至亲得归,争如身不到。
目前相识无一人,
出入空伤我怀抱。
风雨萧萧旅馆秋,
归来窗下和衣倒。
梦中忽到江南路,
寻得花边旧居处。
桃脸蛾眉笑出门,
争向前头拥将去。
从诗中可以看出,韩熙载久在江南居住和工作,江北没有亲戚也没有朋友,偶尔到一次北方,在秋天的旅馆望着外面的风雨,感到孤独、寂寞、冷,开始想念江南。
而韩熙载作为潍坊老乡不被记住的另一个原因,本地的文史学者孙建松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当地人对他的评价:“一个耍孩子,又不是什么好官,谁人记得?”孙建松先生感慨道:“是啊,一个并无建树的庸碌文臣,一个沉溺声色犬马的亡国官僚,他的生前身后,在传统道德层面引不起共鸣也是合情理的。”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韩熙载在政绩和生活方面,不被家乡人推崇和铭记,是有理由的。但他却以另一种姿态和形式进入了历史的视野,成为一幅名画的主角。
这就是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二
韩熙载生于公元902年,死于公元970年。他出生那年,是唐朝末年。在他五岁的时候,也就是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开始了一个新的朝代,历史上称为“五代十国”。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的时期。这个时期仅仅存在了73年。在此之前的290年,是中国最强大的唐朝。在此之后的300多年,是强大的宋朝。在两个王朝的夹缝中,有过这么一个混乱的时期,在这短短的73年中,先后有五个朝代在中原地区定都,分别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而在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大大小小的政权林立,更朝换代频繁。
这是韩熙载生活的背景。
生于乱世。
韩熙载出身于北方的豪门望族,身世显赫,据说与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韩愈是同一个家族。韩熙载是一个天资聪慧的人,二十来岁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乱世之中,即使是豪族也避免不了颠沛流离的命运。在一次政治事件中,韩熙载的父亲被杀,为此,韩熙载不得不逃离中原,准备去投靠江南的南唐政权。
在去往江南的路上,韩熙载和他的朋友还顺手创造了一个成语——“探囊取物”。
那天,韩熙载的好友李谷为他送行,两个年轻人喝着酒畅想未来,韩熙载说:“这次去江南,南唐如果重用我,让我当宰相,那我一定能率军北上,迅速收复中原。”李谷听了,心中不服,心想:难道只有你有宰相之才,我比你差吗?于是说:“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耳。”(据《新五代史 南唐世家》)意思是,我如果担任中原国家的宰相,那我就能率军轻而易举地夺取南唐各国,如探囊取物。
这件事,后人的解读不一,你可以说他们是“少年壮志”,也可以说他们“年少轻狂”。年轻时,谁还没有喝过酒吹过牛呢!韩熙载和李谷后来分别在南唐和后周为官,韩熙载在江南混得不咋地,李谷在中原据说还不错,他当了后周的大将,攻打过南唐,还收复了一些南唐的城池。但是他也没有当上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