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最爱听故事英雄形象根植心中
在诸城大北杏村地主“冠山堂”对面的小胡同里,有一个大门朝南的小院,这本是“冠山堂”做仓库和养牲口的地方,一家佃户因为没有房屋,便借住在这个院子东侧的土坯房里。1898年6月14日,天刚露出一线鱼肚白,一个男婴就降生在这里。这个婴儿出生前4个月,他的父亲在为地主家贩粮运货的路上,得了急病撒手人寰。这个婴儿就是王尽美。
王尽美自家没有一分土地,靠租种地主家的几亩薄田和给地主家当佣人度日。王尽美的出生给这个正陷入痛苦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欣喜和希望。祖母和母亲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
王尽美天资聪慧,童年最大的乐趣就是听母亲讲故事。每当夜深人静,母亲在油灯下一边熟练地纺着棉花,一边娓娓动听地给儿子讲民间传说、绿林好汉等故事。幼稚的王尽美总会睁大眼睛问母亲:“娘,你肚子里到底装着多少故事?”母亲微微一笑说:“一肚子,两肋巴,脖子后还有一背褡。”王尽美最爱听的是义和团反洋教的故事。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激发出他伸张正义、铲除邪恶的思想。
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的故事已不能满足他内心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在夏天的大柳树底下、冬天向阳的墙根旁、场院屋子甚至瓜棚里,还有枳沟集上都有王尽美在听故事的身影。《杨家将》《说岳》等故事中的英雄形象也深深地镌刻在王尽美幼小的心中。
在听故事的过程中,王尽美产生了读书的渴望。
给地主儿子当陪读遭受不公常感困惑
1905年,“见山堂”地主王介人为培养自己八岁的儿子祥儿,请了个老先生为其设塾启蒙,在王尽美母亲的多番求情下,王尽美做了陪读生。塾师老先生见王尽美天庭饱满,耳大面方,风采奇异,认为有“贵人”之相,又听说他出生时红光满屋,便给他起学名王瑞俊,字灼斋。
王尽美的祖母和母亲反复叮咛,要他一定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好好读书。王尽美清楚这次机会不容易,学习格外用功,白天念书时精力集中,放学后,他就用树枝当笔,在地上练习当天学习的字词,把课文在心里默想,直到背诵熟练。由于勤奋刻苦,无论背书还是写字,成绩都比长他一岁的地主少爷优秀。
王尽美每天除了陪读,还要给地主家干杂活,最让王尽美难以忍受的是代地主的孩子受责。祥儿淘气贪玩,经常旷课,字又写得松散潦草,书也背不出来。地主不去管教自己的孩子,而是训斥王尽美,迁怒于他。王尽美知道,在偌大的一个大北杏村,佃户的孩子没有一个能上得起学,有机会当陪读的只有他一个。所以,他强忍委屈,在一年多的陪读生活中,尽可能多地学知识。
世道的不公,使少年王尽美感到迷惑不解: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不劳而获,有的人坐享其成?为什么有的人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有的人终年辛苦,不得温饱?为什么地主的孩子能上学,穷人的孩子上不起学?他常常就这些问题询问母亲。母亲总是含着泪水说:“这是穷人的命苦啊!”可是,逐渐懂事的王尽美已不再满意这样的答案。
“命不好,不能换一换吗?”又一次,他认真地问母亲。
“换命?命是前世注定的,怎么能换得了?”母亲一怔。
“能换得了,皇帝老子是一条祸根,只要把他连龙墩一起掀了,穷人的命就好了。”
母亲大惊失色,上前一把捂住他的嘴说:“你怎么敢说这样的话,要杀头的,还要祸灭九族。”
高小毕业在家务农内心渴望救国救民
1912年2月2日,国民革命军攻克诸城,成立山东军政府分府,宣布诸城脱离清政府而独立。这天,诸城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王尽美等学生随同老师一起来到诸城县城。县城里到处张贴着红红绿绿的标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声撼天震地。王尽美异常兴奋,也学别人的样子,果断地剪掉发辫,表示与清廷势不两立,成为诸城西乡一带第一个剪掉辫子的人。
王尽美在读小学时,接触了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铁路风潮、武昌起义等。他还看到《革命军》《警世钟》《天演论》等书刊。进步书刊的熏陶,革命党人的影响,进步思想的启蒙,使少年王尽美懂的道理越来越多,逐渐萌发出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