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召忽:衡量“仁人”的标杆

      一条河流美不美,不能只看外在的风景,还要看它内涵的品格,即我们常说的人文因素。譬如潍河吧,因为她养育了被称为“孝祖”的虞舜,那她血液中“孝”的成分必然很重;而当她流到诸城与安丘两市的交界处,因为吸纳了渠河之水,注入了一个古人的鲜血,从而彰显了“忠”或者说“仁”的美德。

  这个古人,就是2700年前春秋时代的召(读音邵)忽。史书称其齐国人,具体地址不详;但召忽墓坐落于安丘南鄙的渠河北岸,摘药山下,而附近又有名曰召忽的村镇,故此我们可以视其为远古的乡亲。

  召忽,这名字并不响亮,但他和著名的管仲、鲍叔牙不仅齐名,且是挚友。正如召忽说的:“吾三人者之于齐国也,譬之犹鼎之有足也,去一焉则必不立矣。”(《管子·大匡》)这“鼎足”三人是当时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共同参与演出了一部恢宏壮烈的历史活剧。

  第一环节是,齐襄公时,鲍叔牙受聘担任公子小白的师傅,而召忽与管仲则同傅公子纠。公元前686年,襄公为其堂弟公孙无知袭杀,齐国大乱。召忽、管仲陪同纠逃往鲁国,而鲍叔牙则随小白投奔莒国。第二环节是,第二年,雍廪等大臣杀死公孙无知,齐国一时无君。监国上卿高奚、国子与公子小白一向友善,遂暗中联系小白,要他回国登位。这边鲁庄公听到消息,也急忙派兵护送公子纠返齐。马蹄踏踏,风驰电掣,两支队伍路线不同,但目标同为一个。谁都明白“成王败寇”的道理,故而谁都希望捷足先登。管仲和召忽商量了一下,决定由他带兵抄近道截杀小白,召忽则保护公子纠在后,按正常速度赶路。接下去到了第三环节,管仲的车马迫近小白,他张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响,接着“啊呀”一声惨叫,小白的手从车“轼”上松开,整个身躯跌落到草丛里了……

  其实管仲的箭镞并没有射进小白的皮肉。是腰带上的带钩保护了他。这小小的纯金制作的物什,原本只是为了控制腰带之松紧,却没想到,关键时刻竟成了保护性命的盾牌。小白装死躺下,骗过了管仲,也让公子纠和召忽放松了神经。六天之后,当护送公子纠的鲁国军队姗姗抵达齐都的时候,小白早已被推上君位,堂而皇之成为齐桓公了。

  这部活剧的最后环节,是鲁国和齐国两军交战,鲁军大败。大概就是在这渠河之畔,摘药山下,鲁庄公接到齐桓公小白的书信,要求他将公子纠杀死,将管仲、召忽押送齐国受审。庄公无奈,只好照办。于是公子纠悲愤自杀,召忽撞柱殉主,管仲则坐上囚车,到齐国接受命运的安排去了。

  以上乃是笔者根据《史记》所载,略加演绎。其实关于召忽之死,《管子》所记要比《史记》详细得多:

  管仲谓召忽曰:“子惧乎?”召忽曰:“何惧乎?……杀君而用吾身,是再辱我也。子为生臣,忽为死臣。忽也知得万乘之政而死,公子纠可谓有死臣矣。子生而霸诸侯,公子纠可谓有生臣矣。死者成行,生者成名,名不两立,行不虚至。子其勉之,死生有份矣!”乃行,入齐境,自刎而死。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召忽认为,齐王杀了他的主人纠,然后再使用他,那是对他人格的侮辱。他大概看出了管仲眼里对死亡的恐惧之色。但他也能理解管仲,其对生命的留恋,乃是缘于自身具有经国治世之才,尚未在诸侯争霸的大舞台上施展,便匆遽而死,这实在是一种莫大的遗憾。而使齐国富强壮大,也的确是他和管仲、鲍叔牙的共同志愿。因此召忽希望能与管仲达成一种“默契”,即你投降新君,完成辅佐新主称霸诸侯的大业,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而我选择死路,陪伴旧主走向归途,让生命之血在春秋史册上书写“忠臣”二字。我相信召忽这段话真如黄钟大吕,它一定会震撼后世士子的心扉,让人们明白,“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究竟是怎样的意义。在他身后,无数烈士为国为君慷慨赴死,其精神感天动地。2500年后的谭嗣同,在狱中昂首高吟“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那其实就是召忽“黄钟”之音的回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