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召忽:衡量“仁人”的标杆(2)



  召忽死后,鲍叔牙在齐桓公面前力荐管仲之才,让管仲辅佐桓公成就了千秋霸业,而他和管仲的“管鲍之交”也成为后世美谈。管仲的才能以及他在历史上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他的品德人们却有不同评价。太史公就曾在《史记·管晏列传》篇末发表评论:“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这个“小”字,可以译为“小看”“蔑视”,针对“贤”字而言,显然是认为管仲的人品不行了。

  经司马公提示,笔者翻检了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发现夫子的确含蓄地说过“管仲之器小哉”;孔子的弟子子路和子夏,则明显表示了对管仲的反感。子路在孔子面前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而管仲却没有死,他不是‘仁人’!”子夏也说:“管仲不能算仁人吧?桓公杀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国的国相……”从他们的言辞中可以看出,子路、子夏是以召忽作为衡量一个人仁或不仁的标杆的。所谓仁,乃是儒家之道的中心所在,也是人的精神追求,如果管仲为人不仁,那他才能再大功劳再著,也不值得称道和效仿。

  召忽慷慨壮烈地死去了。据说召忽遗令从者将他的身躯埋葬在渠河之滨,摘药山下。这座古墓里是否真有他的遗骨,似乎专家也说不清楚,但老百姓相信它,千百年来一直用心地呵护着。如今抚摸着字痕漫漶的古碑,就像抚摸着一颗滚烫的心脏,而它就是时代风云里的一杆旌旗,历史活剧里的精彩片段。它给我们的潍河增添了美丽的光彩。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