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习俗是民俗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春节又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从腊月二十三辞灶开始,老潍县的百姓渐渐进入忙年之境,除夕从早忙到晚,白天贴春联、福字;晚上家家户户挂上灯笼,摆好供桌,守岁也是必须的。初一,长辈领着晚辈出门拜年,要先往喜神所在方位走。初二,丈夫陪着媳妇走娘家,一切费用都由公婆供应。初五俗称“五马日”,家家户户清扫屋内卫生,还要放爆仗“赶穷神”。
辞灶日起开始忙年供饴糖求“言好事”
潍县有忙年的习俗,俗称“办年货”。腊月二十三(以下均按农历)为辞灶之日,潍县又称过小年。这日起,就渐渐进入忙年之境了。家家清扫房屋,人人理发洗澡,准备过年新衣,居民要赶集,商家要清账,年的气氛一天比一天浓起来了。
潍县辞灶风俗与各地基本相同,先“请”灶马一张,然后买一对纸扎的猪羊和一套纸做的靴帽,还要买饴糖(俗称和糖、糖瓜)。灶马是一张带有年历的灶王神像,顶上印年历,底下印灶王爷、灶王奶奶等神像,纸质、印法都与杨家埠木版年画相同,通常是黑红黄绿四色套印,服丧之家则用黑黄绿三色套印,叫“素灶马”;神像之外,另附一张印着单色马子图形的小纸片,是灶王上天骑的马子,所谓“灶马”其实是指它,习惯上却用之代称整个灶王神像。腊月二十三晚饭后,家家户户都把新“请”来的灶王神像贴在灶间(即锅台上方的墙上),旁边镶一副用丹纸写的小对联,其词曰:“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锅台之上摆一饭桌,上设香烛水碗,供以饴糖和栗子、枣、花生及点心等物品。供饴糖,据说是因为它粘,灶王爷吃了就把嘴粘住,无法到天上去说人的坏话了。祭灶之前,先要在“猪羊”、灶马面前“喂”以粮秣和水;供祭完毕,将其与所供之栗子、枣、花生等一起,在中庭焚化。
暗夜中火光烛天,纸灰飞舞,孩子们从余烬中拨食其小食品,其乐无穷。是日起,出嫁的女儿就不能回娘家了,一直到来年正月初二归宁时,方能回娘家拜年。因潍县旧俗女儿不能见娘家的“家先”(家堂),见了娘家的“家先”,娘家会一年不吉祥。
除夕白天贴春联、福字,晚上包饺子、守岁
转眼便是除夕。
除夕家家户户的首要任务是贴春联。春联大都用丹纸书写,从街门一直贴到屋门。街门上常见的有“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祥云书大有,瑞雪兆丰年”等;中门上常用的有“燕过重门留好语,莺迁乔木报佳音”;屋门上常用的有“日暖华堂呈百瑞,春深画阁照三星”等;若是家里有老人,则有“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北海水长流”(“北海”只有潍县人使用,其他地区大都为东海);若要文采典雅,可写“瓦当文延年益寿,铜盘铭富贵吉祥”;商家所贴多为“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等。潍县人贴对联也颇讲究,一是千万不要将上下联位置贴错,二是贴对联时要先将浆糊刷到大门上,然后将对联贴上去,否则,一年主“大凶”,将事事不顺。
潍县习俗福字不能倒着贴,福字寓意“纳福盈祥”,福要倒着贴,那就不是纳福,而是将福置之门外了。
除夕天一落黑,各家各户都要挂灯笼。一般小户,在迎门墙上挂一吊角方形福字灯,门口挂一对铁丝糊纱的圆形宫灯。大户人家挂的灯就多了,大门洞设瓜棱形大撑子灯;影壁或屋山挂长方形纱灯,白纱红字,篆书“鸿禧”或“戬榖”二字;各屋门口挂“绿袄红裤”之长形宫灯;室内则挂长方形绘有花卉图案的红木玻璃灯。天井里祭天地诸神的供桌上,为防风,也摆有玻璃罩的座灯。桌子的北向用红纸缠的秫秸支架上贴悬“全神纸马”,桌上供糕坨、馒头、猪头和鱼,桌腿上栓一只活鸡。“主屋(供养祖先及父母的神主之屋)里祭祖,除案上有烛台点燃降烛外,两旁还置高架烛台,叫“满堂红”。供品除糕坨、馒头外,主要有四碟、九大碗,四至八个围席碟,为酥糖、麻片、荸荠、石榴等点心、水果。除夕上供,子孙行礼。
除夕之夜,多数人家守岁,通宵不眠,男人们聚众饮酒或笑谈取乐,女人们则为全家找好新衣新帽,然后动手包扁食(水饺)。潍县人包扁食,其馅有白菜肉的、韭菜肉的等等不一,但旧时大多是素馅的。原因是家中有老人者,一般初一持斋,取一年素净之意。更有民谚曰:“想要富,吃顿素。”因此,包大豆腐(含‘都福’之意)馅的居多。在包扁食时,其馅内要包上制钱、枣、栗子、花生等食物各四枚。分别寓意来年财源广进、生活甜蜜、喜得贵子、长寿吉祥。民间曾流传一谜语曰:万岁皇爷下江南,一心想到县(馅)里玩,他在县(馅)里睡一夜,一觉睡了整两年(五更分二年),迷底就是包在扁食馅里的制钱。包好的扁食要以整齐的圆阵形摆放在盖垫上,象征合家团团圆圆,不能横七竖八乱放一片。还有所包数量,结束时一定要一整盖垫,象征来年家道升平斗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