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兴出生在昌乐县营子村一个普通农家,有一个双生哥哥,小哥俩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在这里读了小学、私塾,后来就读于名师云集的昌乐中学,这段时光对刘振兴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生于昌乐普通农家对身边事充满好奇
1929年9月14日,距离中秋节不到3天,一对双胞胎儿子的诞生,让昌乐县营子村刘信孚家的“团圆”更添一分喜气,刘信孚夫妻年近四十,中年得双生子,个中滋味不必言说。刘信孚对孩子们寄予厚望,起名刘振隆、刘振兴,意为“振兴家道,家业兴隆”。
刘信孚识字不多,早年追随近现代著名的实业家王宣忱(字元德,昌乐五图邓家庄人)在青岛做工,妻子胡桂芳照顾着家里家外,勤劳善良。刘家当家人则是刘信孚的父亲,一位方圆几十里颇有名气的老中医,开一间药铺,尤擅治天花,当地人尊称其“二宝神”。刘大夫蓄白须,常穿一件灰马褂,时常有人家驾两轮马车到刘家门口,接刘大夫去看病,在村里算是最高礼遇了。
在双胞胎弟弟刘振兴的记忆里,祖父思维敏捷,遇事不慌。一个秋天,蟹肥柿红,还是个孩子的刘振兴吃了螃蟹又吃了柿子,不一会儿腹胀难受,泻不出,尿也排不出来,全家都慌乱了。祖父灵机一动,叫道:“快灌木瓜汁!”原来祖父想到农民为了让柿子变软,经常和木瓜放一起。受此启发,他将木瓜汁灌下刘振兴的肚子,奇迹出现了,小孩放了几个屁,肚子慢慢变软,尿也一滴滴地排了出来。数十年过去了,每当讲起这段往事,刘振兴都非常动情:“智慧在生活中,是爷爷救了我一命。”
时光飞逝,小男孩渐渐长大。斗转星移、气象变化,天上的这些景象,让刘振兴好奇不已。夏夜晴朗,凉风习习,他总爱依在爷爷奶奶身边,遥望星空,听他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打雷闪电更令他兴奋,刨根问底,打探关于雷电的来历。问号不停地从脑瓜里蹦出来,就连帮母亲喂蚕、去村前小河抓鱼,他也要对蚕与青蛙的发育过程探究一番。
避难路上死里逃生种下科技强国种子
转眼间,小兄弟俩6岁了,上了本村的小学。1938年1月,日军侵占昌乐,小学被迫撤销,兄弟俩转到私塾学习了两年。1940年村里办起新式小学,他们又重回校园。
营子村位于活跃的游击区,经常游击队走了鬼子来,鬼子走了游击队来。有一次,日本鬼子扫荡,为躲避追捕,母亲带着兄弟俩前往他们的姑妈家避难。半路遭伏击,子弹从头顶上飞过,周围很多人中弹而亡,娘仨死里逃生……2008年10月19日,刘振兴在母校昌乐一中举行的院士报告会上,回忆起日寇的入侵:“日本鬼子的那些暴行,我见了好多,说起来非常愤恨,我虽然年轻,但一直在想,为什么他们能侵略中国,无非是我们科技和实力不行,飞机很少枪炮又不行,打不过他们,所以才受这个耻辱。当时我的思想就有个萌芽,一个国家科学技术不行,非受人家欺负。国家要不受欺负,必须发展科技。”动情的讲述,给台下朝气蓬勃的学弟学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名师云集昌乐中学,树林里上课躲袭击
刘振兴多次提到一生当中,对他学习和工作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两个时段。一个就是1944年到1947年在昌乐中学读书的这个阶段。这三年,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对他以后的科研产生了重要影响。
1944年春,刘振兴考入山东省立昌乐中学就读简易师范(简称“简师”)。简师相当于初中水平,毕业后可以到乡村小学任教。哥哥刘振隆的成绩好一些,就读于地处马宋西丛的昌乐中学总校,刘振兴到离家一二十里外的昌乐中学山唐分校就读。由于战乱,办学设施简陋,食宿条件艰苦,教室借用了村民闲置的农房,宿舍则为农家废弃的草棚。
但战乱并未影响简师的风气,这里学风好,教风严。许多老师毕业于名牌大学,大多是从省城避难到乡下来教书的。霍树楠、巩宪文、王笑房、刘桐轩、王云劬等名师硕儒,不辞时艰,云集昌乐中学。霍树楠时任昌乐中学的校长,他是北师大毕业,山东省知名数学家。
分校主任是赵承懋,山东临时政治学院毕业,管理学生很有办法,要求严格。有一次考试,有几个学生做了小抄,被他发现了,第二天上课,赵承懋拿着戒尺板子,把作弊的学生一个个叫到讲台上。打板子,打得虽不多,却厉害,这可震慑了坐在最前排的刘振兴,让他这辈子都记得弄虚作假的后果。日寇来袭时,老师就让学生带着马扎到树林里去上课……老师认真教,学生刻苦学,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