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提升自我育人才结硕果

      张继厚以拼命三郎的精神,京胡技艺臻于炉火纯青。在艺校教学期间,他帮学生牵线搭桥,继续拜名家为师,心底无私,学生们对他则怀着深深的感激。他在师承传统的同时,勤于创作,并取得不凡的成就。

  几天背下整本乐谱外地演出场场爆满

  1965年12月,潍坊市京剧团划归潍县,改称潍县京剧团。27岁的张继厚京胡技艺已臻于炉火纯青。剧团里他是乐队队长,和王再萍堪称业务上的“双峰”。这个团队一年四季上山下乡,活跃于田间地头。

  1968年春天,收音机里刚刚播放现代戏《智取威虎山》,潍县京剧团就决定排演了。没有剧本,张继厚就从收音机里往下“扒”,但很难保证毫无疵谬。于是团里就派了导演张月崑、陈吉平等人赶到上海学习,张继厚则在家里教演员们唱腔。接着就是紧锣密鼓的排戏了。那时潍县剧团有“三驾马车”:张月崑的导演,张继厚的音乐唱腔,王茗春的舞台设计。三人都是“拼命三郎”。张继厚仅用几天工夫就把全部乐曲背了下来。全团人没白没黑“连轴转”,到《智取威虎山》上演也不过20来天。

  潍县京剧团买不起贝司,他们就拿废旧的大堂鼓改造;没有单簧管,就捉摸着用民管代替。但这并没影响排戏的质量。演员的一招一式,乐队的一板一眼,一丝不苟。《智取威虎山》排出之后场场爆满,好评如潮。在青岛遵义剧场演出时,观众冒雨排队买票。青岛文化局有关领导到剧团观摩,对他们大加赞扬,并表示要学潍县京剧团“勤俭办团”的精神。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张继厚义无反顾地在戏坛上播洒着青春热血。他和同事、学生,心无杂念,剧团团长兼任“伙夫”,主要演员参与“剧务”,做些服装道具类的活。潍县京剧团在田野、厂矿、营房、码头,不光赢得了工农兵的盛赞,甚至引来了专区乃至省城同行欣羡的目光。

  1969年,潍县京剧团排出了《海港》。省领导决定以潍县京剧团的力量为主,成立山东省《海港》剧组。张继厚受命教唱腔,组织乐队。他们到济南珍珠泉礼堂,向省和济南军区领导汇报演出,获得高度评价。王再萍饰演的方海珍和张继厚精彩的京胡技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艺校初创主动揽活带学生拜名家为师

  潍坊艺术学校的前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昌潍地区京剧学习班,1980年8月正式建校。张继厚1974年4月即已入校执教,堪称元老。他经历了这所学校筚路蓝缕的创建阶段,也见证了学校由单纯“舞台型”向“讲台型”的转变过程。

  张继厚的业务强项是京胡。但在艺校草创阶段,京胡专业的学生太少,而唢呐专业又急缺教师。张继厚主动揽下了唢呐课。唢呐换气最难,但他教法得当,五名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要领。1986年,五名学生毕业后,全被分配到潍坊京剧院,填补了该院民族管乐的空白。

  张继厚还曾担任过月琴课的教师。他对月琴虽也稔熟,但多年未操,有点手生。为保证教学质量,张继厚找到了一条“外教与内教相结合”的路子。适逢天津京剧院来潍坊演出,该团月琴老师柳如成功力非凡,名声震耳,张继厚便安排学生徐丽娜拜柳如成为师,并亲自张罗拜师礼,天津京剧院乐队全员以及潍坊艺校的领导、教师,应邀到场祝贺。之后徐丽娜去了天津,在那儿收获颇丰。

  此类事情张继厚还曾做过几起。如陈玉琴,由他牵线搭桥拜师丁至云;孙卫光拜师曹同凯(山东京剧院著名鼓师)等等。1982年,潍坊艺校学生到济南参加全国艺术学校教学剧目会演。趁此机会,他又带上学生薛葆元,去拜访京胡名家杨柳青。杨先生面授了一些胡琴手法,并把自创的京胡独奏曲《哪吒》录音拿出来一同欣赏,欣赏的过程中也讲解些创作理念。薛葆元由衷感叹:一夕之教,终生受益。

  自学理论勤于创作教研成果日益丰富

  过去剧团里师父教徒弟是“以戏带功”,口传身授,但艺校是中专学校,对教师的专业和文化水准要求大大提高了。张继厚开始刻苦读书,戏剧专业、音乐理论、现代的、古典的……有的老师还不会看谱子的时候,他早已能作曲,并且在讲台上讲乐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