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宅街东端路南,郭氏小学、铭新池的西面,自东向西依次坐落着郭恩言宅院和王拔贡宅院。郭恩言有简洁的人物记载,王拔贡则未见人物记载。这两座宅院的具体情况也未见记载。二十世纪70到90年代期间,这两座宅院原址一带,先后是潍坊市建设局、城市建设局、市政建设管理局、城市规划处、规划国土局、潍坊有线电视台的办公大院,附近民众曾称该处办公大院为城建局大院。
东端路南有两大户,王拔贡宅院主人身份未明
郭恩言,字颂年、燕汀,号庸斋,潍县东门里郭氏族人,在清代有太学生的功名,有候选知州、诰授奉直大夫等官方身份。他自幼爱好书法,书写的大楷作品气势宏伟。他与自己的三哥郭雨若在当时的书法界并称“二郭”。清亡后到解放前,他应邀书写的牌匾很多,华丰机器厂、金华饭店、惠东大药房、博济堂、蚨丰铁工厂、山东商行等地方知名工商业实体悬挂的牌匾都是他的手笔。他还应邀为广文中学书写了“继往开来”等作品。
王拔贡,仅见简单记载,从事的职业是教书先生。拔贡是他的名字还是他通过科举考试获取的功名,则不清楚。
笔者知道的明清时期潍县有记载的、通过科举考试获取拔贡功名的王姓读书人不算多。计有:明代万历六年(1578)拔贡的王室肱,他担任宁远卫(卫治位于现在的辽宁省兴城市古城街道辖区内)教授等官职;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拔贡的王维晫、宣统元年(1909)拔贡的王允吉。
王允吉为潍县东郭王氏族人。元代末年,诸城县人氏王伯刚为躲避战乱,从诸城迁居潍州东郭(位于现奎文区东关街道境内)。王伯刚生有四个儿子:王元、王亨、王利、王贞。后来,只有王亨在潍州东郭一带定居下来。其后裔在明、清时期也一直世居在这一带,自称东郭王氏,并有《东郭王氏族谱》传世。而本地人则俗称该族王氏为东关大街王或东关王。东郭王氏系本地知名家族之一,明、清时期,该支王氏家族中涌现出的知名人士甚多,前后计有王士中、王锐、王濂、王濯、王渐、王尧治、王调鼎、王震起、王廷猷、王廷佐、王延年、王之翰、王国庆、王重庆、王承吉、王允吉等人。
郭宅街东端路南王拔贡宅院的主人,如果系因他获取拔贡功名后、附近民众敬称为“王拔贡”,那么按照相关回忆性记载所追溯的年代来推测,宅院主人是王允吉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当然,这需要发现相关历史资料予以佐证。
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城建局为主要执行部门
郭恩言宅院与王拔贡宅院的相关情况都未见记载。到了二十世纪70年代初,笔者在这两处知名宅院原址一带见到的就是政府职能部门潍坊市建设局的办公大院了。该处办公大院与郭、王两宅院是否有关则未见记载。当时还是“文革”时期,建设局大院门前悬挂的竖条长方形牌匾上,书有时代特色突出的单位名称“潍坊市革命委员会建设局”。当时,潍坊市政府的名称为“潍坊市革命委员会”,简称“市革委”。附近民众习惯上称该处办公大院为“城建局大院”。
城建局大院起先是平房,大致在二十世纪80年代,笔者见到的城建局大院已经改建为主体建筑为一栋四层办公大楼的楼院。笔者印象中,民众所称的城建局大院先后为潍坊市建设局、城市建设局(简称城建局)、市政建设管理局、城市规划处、规划国土局、潍坊有线电视台所在地。自市政建设管理局起,后面都是现在的地专级潍坊市的相关部门和单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潍坊市(县级)提出并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城建局是主要执行部门。到1983年潍坊市组建为地专级市时,潍坊的城市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1984年之后的一段时期,地专级潍坊市新组建的市政建设管理局继续践行了“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
“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的基本内容为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依靠人民群众大搞城市建设。具体办法有: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解决背街小巷的修路、排水问题;提倡企业集资联办,解决工业区、商业区和新建住宅区的修路、排水问题。在实行这些办法时坚持自愿原则,谁受益谁投资。对各方资金来源严格把关,不准摊入成本,不准截留上缴利润,只能从自有资金、利润留成中解决。集中起来的资金一律交建设银行统一管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