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创办刊物国内推广戏剧(2)

  现实说明他们还是太乐观了,太看重戏剧的魅力了,也低估了建设剧院的困难。钱还是最大的问题,而可以依靠的也只有新月社。

  徐志摩刚刚从欧洲回到北京,也对戏剧十分感兴趣,设午宴招待了赵太侔他们,作陪的就有胡适、陈源等人,主题就是一起合作筹建艺术剧院。原来双方都有振兴中国戏剧的梦想,也有筹建剧院的计划。一场合作一拍即合,他们统一在新月社的大旗之下,开办北京艺术专门学校,筹建戏剧专业,创办戏剧刊物,开始了国剧运动。

  然而,筹建一座剧院面临诸多困难,虽有赵太侔等人殚精竭虑地奔走,但戏剧是一门很烧钱的艺术。因为只是舞台和设备,要做整齐就已经花费不少,而在当时经济衰微、民生困苦的形势下,没有地方去找这一笔闲钱。

  赵太侔、余上沅、闻一多想尽了各种办法,但经费仍是不够,最终这个建设北京艺术剧院的理想落空了。余上沅激愤地诉说:“我和赵太侔、闻一多撞了无数的木钟,结果依然是有心的无力,有力的无心,我的旧梦又翻成了新梦,实现的期限也不知在哪一年呢,为戏剧艺术努力的朋友们,我又有什么可说的话呢?”

  这唯一的甜梦遇到了重重挫折,但是他们相信只要百折不回,谁说建筑一座小剧院永远只是个梦想呢?

  办剧刊开辟思想阵地

  为国剧运动推波助澜

  带着光大中国戏剧的理想回国的赵太侔等人需要一块思想阵地为国剧运动推波助澜,《晨报·剧刊》应运而生。一场国剧运动的运作离不开太多留洋的学生。这份刊物的诞生,得益于新月社和徐志摩。新月社是一个以文学为主的社团,而成员中却有许多人喜爱中国戏曲。一群留美的学生,如赵太侔、闻一多、余上沅、朱湘等等,纷纷加盟了新月社,新月社开始研究新文艺。

  理想不得实现的痛苦折磨着这群人,张嘉铸提议创办刊物,在社会上形成一个好的戏剧氛围,借助社会的力量来建设剧院,赵太侔和余上沅、闻一多马上接受了这个建议。

  巧合的是1925年10月,徐志摩接办了《晨报副刊》,当时被称为中国四大副刊之一。1926年4月1日,发起创办了《晨报·诗镌》,出了11期。《诗镌》停刊之后,1926年6月17日,利用原来《诗镌》让出的版面创刊了《晨报·剧刊》,主要编辑为余上沅、赵太侔和闻一多。徐志摩负责编辑和发行。赵太侔等人的戏剧理论和思想终于有了自己的一方阵地。

  1926年6月,《晨报·剧刊》创刊之后,中国戏剧社的成员赵太侔、闻一多、张嘉铸、熊佛西等人都成了刊物的主要撰稿人。

  轰轰烈烈的《剧刊》创办之后集合了有志戏剧的力量,发表各类文章43篇,既讨论戏剧理论,又介绍国外的戏剧,也有关戏剧理论、中外戏剧比较、舞台舞美、表演技巧等等,而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赵太侔在上面发表的三篇文章:《国剧》《布景》《光影》。这些戏剧推广的文章,有质量有分量,得到了业内的关注。

  后来国内形势吃紧,9月23日,在出完15期之后,刊物只能停刊,国剧运动由此步入了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