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太侔
青州府公立中学堂旧址(松林书院)。
国立北京大学校门。
青州人赵太侔出身平民,少年发奋,考入青州府公立中学堂,开阔了视野,在这里加入了同盟会。后因为经济能力有限,只得到烟台教会办的实益学馆学习英文,其间,他经常去旁边的东牟公学听同盟会员宣传革命思想。他参加过山东独立运动,后考入国立北京大学。
名字由来两种说法
好友解读畸人侔天
1906年秋的清晨,青州府松林书院王曾读书台之下,松涛阵阵,一位衣着寻常的少年,蹲坐在一块石头上正读书。他时而朗朗读书,时而默默背诵。
少年名叫赵太侔,1889年生于益都县一个农民家庭,祖居益都东关青龙街。父亲在益都县署做抄报(类似会计工作),微薄的收入仅够维持家人的生活。赵太侔一共有兄妹四个,他排行老二。
虽说赵太侔家境一般,但在青州,尚文尊师之风气历代传承。况且赵太侔自幼天资聪颖,父母也希望他能够成才,光宗耀祖。他6岁时就被送到了私塾,后又到了益都县第一所公立小学东关小学读书。优异的学习成绩让乡人刮目相看。
赵太侔名字的由来有几个说法。其一:起初,父亲给他起名为赵海秋,后来他自己改名为赵畸,字太侔。
这里的“畸”,可释为异人、奇特之人,特立独行、不同流俗的人。侔,是等同、相通、契合。“侔于天”,那就是可以通天道,掌握自然规律、天地玄机。好友梁实秋曾经解读赵太侔的名字,说他名畸、字太侔。“畸人侔天”,指的是为人清高、不流于世俗。
还有个说法,认为赵太侔的名字使用有三个阶段:赵太侔在青少年时期用名赵海秋。1930年至1945年,在担任国立青岛大学教务长、国立山东大学校长、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的阶段,均用名赵畸。1946年,二次担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后,用名赵太侔。
至于赵太侔的特立独行,有历史为证。
赵太侔在国立山东大学任职期间,对国民党政界要员从不低三下四。1947年9月开学时,国民党中央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到青岛。有人提议请他到校讲话,赵太侔断然拒绝说:“学校不请政客!”两年间,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陈果夫、教育部长朱家骅、山东省参议员赵华叔、山东省保安副司令张景月、山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张天佐,先后到国立山东大学进行“视察”,赵太侔从不出面接待或作陪,对他们的一举一动嗤之以鼻。
1936年,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为了镇压国立山东大学的爱国学生运动,以停拨协款相威胁,并无理干预学校人事调整,赵太侔愤而辞去校长职务。
中学时期入同盟会 烟台学习投身革命
1906年7月,赵太侔考入青州府公立中学堂(青州第一中学前身),这里是山东第一家官立中学堂。严正的老师、丰富的课程让他开阔了视野,结交了一大批良师和同学。赵太侔非常勤苦,多才多艺,但不善言谈。
清朝末年,政府腐败软弱,国家饱受西方殖民者欺负。如同众多进步青年一样,赵太侔常常心思激荡,为国家和民族的现状痛惜。学校教员齐树棠是一名同盟会员,在他的影响下,赵太侔加入了同盟会,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青州的先发力量。和校内同盟会员一起,赵太侔在学校内暗藏弹药器械练习射击,准备投入斗争,推翻清朝的专制。后来他得知,青州府公立中学堂就是辛亥革命在青州的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