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热血求学怀一颗报国心(2)

  1906年12月,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到无法支持他继续读书,他不得不退学。1907年1月,赵太侔去烟台教会办的实益学馆学习英文。这里教授英语和商业,是烟台的最高学府。赵太侔深知父母艰辛,全力苦读,成绩名列前茅,英文特别突出。这也为他后来出国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日子一长,赵太侔发现,实益学馆就是一个“买办养成所”。这些学生大部分是基督教徒,学习的终极目的是找一份海关、邮局或洋行的工作。赵太侔对这些不感兴趣,他和实益学馆的三名同盟会员常在一起,读书交流、举办演讲会。正好学馆旁边就是东牟公学,这里实际上是烟台同盟会的一个聚集地。只要有时间,赵太侔就会来到这里,听他们宣传革命思想,也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他一度认为,只要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起民主制度的共和国,就可以让政治面貌一新,国家可以富强,人民会过上幸福的日子。

  此后,他到济南做绘图员,亲眼目睹政府内部的腐败,坚定了投身革命的决心。

  他觉得习武可以救国,就报考了清政府的陆军小学堂。学堂里课程丰富,除了文理科还教授一些军事基本知识。

  北大求学名师教诲 一生学养奠定基础

  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席卷全国。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响应。赵太侔和同学也积极参加了山东独立运动,运动遭到袁世凯等反动势力镇压,最终失败。赵太侔和同学逃到青岛后转到上海。后来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开始对革命派进行反扑。

  后来赵太侔回忆这一段历史说:“清帝退位才又回到益都,随后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这使大家都觉得革命已经成功,天下太平,以后只需要议会政治来推行党的政纲就可以了,我当时也很以为然。”

  1912年8月,赵太侔在临淄小学任教员,以此身份为掩护继续做革命工作,12月他辞职报考了国民党在北京开办的国民大学。赵太侔于1913年1月在济南申请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并任国民党青州区党部干事。

  1914年8月他又考入国立北京大学英文系。在学校,赵太侔同何思源、杨振声、袁振英成为挚友,他系统地学习了历史和语言、中外文学知识,英语更加成熟。1914年的北京大学正是蔡元培任校长,北大汇集了大量学者,鼓励学术研究,北大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地。胡适、刘半农、周作人、陶孟和等名士都曾为赵太侔授课,他一生的学养在北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1917年7月,赵太侔毕业,在山东省立第一中学任英文教员,同时兼职教授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英文课。

  1919年1月,此时一战结束不久,赵太侔到加拿大,又到了美国,出版《劳动潮》周刊,提出了自己的救国主张。虽然他在思想上还有局限性,但也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