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成立剧院泰山脚下圆梦

  

  北京艺专第一届毕业典礼师生合影(局部,右三为赵太侔)。

  山东省立剧院管弦乐队排练现场。

  赵太侔的国剧梦转向培养戏剧人才上。他担任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主任,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戏剧人才;在泰安,他创建“通俗教育戏曲演出队”,对外叫做“民众剧场”,山东省教育厅将其扩建成立为山东省立实验剧院,赵太侔被推为院长,曾经的国剧梦想落地了。

  参与北京美专重建

  打造戏剧运动中心

  建设北京艺术剧院受挫,赵太侔决定转向办学,培养戏剧表演人才,培养舞台装置的人才,他努力为以后建设剧院做准备。

  由蔡元培倡导和创办的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在1918年4月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美术专门学校。1925年8月,北京美术专门学校筹备恢复,由教育部专门司司长刘百昭主持。年初,该校因发生学潮而停办,而此时赵太侔三人初回国门,工作没有着落,生活也很艰难,而徐志摩趁机推荐了赵太侔三人参与北京美专的恢复重建。

  赵太侔晚年的回忆中说:“到了北京,只好变更原先的计划,改从学校入手进行,北平大学艺术学院特别开设了一个戏剧系,由我们三人来主持,我并在北大兼任了两门戏剧课程。”

  9月12日,教育部接受了赵太侔等人的建议,批准恢复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并且更名为艺术学院,10月5日再次更名为国立北平艺术专门学校,简称北京艺专,由刘百昭兼任校长,9月13日教育部批准增设戏剧音乐二科。而戏剧系在北京艺专的设置,成为中国第一个国立的戏剧教育机构,从此以后戏剧艺术进入了国家的高等教育。

  洪深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导言中道:“这是我国视为最卑鄙不堪之戏剧与国家教育机构发生关系之第一招,也是中国戏剧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

  在中国历史上,戏剧行业一直地位卑微,而从北京艺专创办之后,戏剧登堂入室纳入了国家教育体系。

  刘百昭任校长之后,便任命闻一多为教务长,赵太侔为戏剧系主任,余上沅为京剧系、戏剧系教授。1926年3月,林风眠就任北京艺专校长,闻一多辞去了教务长一职,林风眠决定兼任。

  赵太侔的习演课也就是排练课,学生们最感兴趣,在赵太侔、余上沅等指导下,戏剧系的学生认真排练了丁西林的《压迫》《一只马蜂》和田汉的《获虎之夜》等剧目,并于1926年6月5日在学校礼堂首演话剧《一只马蜂》,这是北京最早摆脱文明戏影响的话剧演出,赵太侔担任该剧的导演和舞美设计,演出结束,反响强烈,广受好评,很快北京艺专戏剧系就成了北京戏剧运动的中心。

  中西结合振兴国剧 煞费苦心探索尝试

  赵太侔倡导的国剧运动融合中西戏剧来构建新的国剧,对于戏曲程式化的动作改造、如何保持具有美感的舞台样式,融入新思想,这是问题的关键。

  一个学期之后,戏剧系的课程设置改头换面,每周增加了十来个小时的旧戏课程,学生们需要学习京戏、昆曲的科白做工和唱腔,并以此作为戏剧系的主要科目,而习演课程时间大大压缩。

  他们的苦心并没有得到学生的理解,那些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学生十分不满。

  由此戏剧系形成了国剧派和话剧派的争斗。部分戏剧系的学生因此要求离开学校,有的宣布自行组织剧社独立活动,1926年5月,一些学生单独组织了五五剧社,并在《世界日报》出版了戏剧画刊,大约100期,和赵太侔、余上沅编的《剧刊》唱对台戏。

  余上沅后来感叹:“在这种半死不活的状况之下,我们勉强支撑了一年。”为了振兴国剧,赵太侔、余上沅千辛万苦创办北京艺专戏剧系,美好的愿望遭遇严重挫折,这是始料未及的,而对于中国艺术精华的深奥认识,在反封建的文化浪潮当中百口莫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