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青铜的月华

       
       秋夜微凉,一缕清辉透窗,照射在青州博物馆的唐代铜镜上,仿佛月光也想打量这美好的镜,解读铜镜的来龙去脉:谁做的?谁用过?在哪里放过?照见过谁的面容?见证了多少故事?一面镜子,从一千多年前而来,可也是映照了千年岁月里的美丽月光?
  唐太宗执政时期,大臣魏征敢于给皇帝提意见,受到唐太宗的赏识。后来魏征去世了,唐太宗悼念他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铜镜在唐太宗这里有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在唐代,从皇帝到百官都很重视铜镜。起码,家里要置办铜镜来正衣冠,端正仪表,那是必须有的。
  开元年间,唐玄宗八月初五的生日被定为千秋节,规定王公大臣要献上铜镜及绶带,而玄宗本人也要向四品以上的达官贵人赐镜。唐玄宗曾作诗《千秋节赐群臣镜》:“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分将赐群后,遇象见清心。台上冰华澈,窗中月影临。更衔长绶带,留意感人深。”玄宗希望明澈的镜子可以照见群臣的内心,是否清白正直,时时警醒他们。
  上行下效,民间也流行起了互赠铜镜。白居易在《感镜》中言:“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这镜子一留,都是有心的。从朝野到民间爱镜若痴、赠镜成风,生发了唐代工匠们的奇思妙想,他们创新样式、改进工艺,造就了唐镜的异彩纷呈、争奇斗艳。
  自唐代中期开始,铜镜不再只是方的、圆的,还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亚字形等。只要喜欢,什么都可以入镜,花鸟镜、瑞花镜、人物故事镜、盘龙镜、双鸾镜等等,琳琅满目。唐镜的合金中加大了锡的用量,铜镜更亮。唐代工匠还创造出金银平脱、螺钿、镂空等特种工艺镜,精细华丽,迎合了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
  相较于两汉魏晋的铜镜偏爱祈福求寿、仙气飘飘,唐镜更关切镜子本身,整衣、点妆、照影、赠送,铜镜从天上来到了人间。唐镜上的铭文也以称颂镜子功能、梳妆美丽的为多,他们写道:“照日菱花出,临池满月生。官看巾帽整,妾映点妆成。”唐镜飞入了寻常百姓家,用于照面修饰。唐代诗人李贺的《美人梳头歌》描述了对镜梳妆的场景:“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美人晨起梳妆、照容用的是双鸾镜。她解开环形发髻,面对着镜子,跪立于象床之上,一头乌发散落于地,玉钗落,悄然无声。一幅场景如在眼前,令人身临其境。
  诗中点出镜子是放置于象床之上的。唐代女性可能是这样,她们的镜台在坐榻之上,起身之后就看到自身容颜,梳妆打扮。固定镜子的镜架、镜台,从席上向榻上、从榻上向桌上、再从桌上向地上,找寻着容身之处,唐代镜台落在了榻上。无架无台之时,人们取一面铜镜,面光洁如银,背面以钮穿系丝带,握持丝带镜钮,也可清晰照面。唐代,磨镜人走街串巷,手拿着铁片,沿街敲打,妇女们听见后,即可出来磨镜。刘禹锡的《磨镜篇》就写了一句,意思是:门前来了一位磨镜师,给我将镜磨拂一新。
  唐玄宗喜欢丰腴饱满造型,一时间,丰硕鸟体造型的双鸾镜在民间走红。1957年,青州就出土了一件唐双鸾衔花枝镜。素面的边缘,八出葵花形,直径26.9厘米,不小。圆钮,花瓣形钮座。主题纹饰是一对首尾相接的雌雄鸾鸟口衔葡萄枝蔓果实翩翩起舞。雄鸟体态雄壮,呈俯视状,雌鸟体态秀美,呈上仰状。双鸾鸟脖饰连珠项圈,拖着细长的尾羽振翅上翔,迎风飞舞。一条长绶带,将雌雄鸾鸟紧紧相连。鸾鸟成双成对,比翼齐飞,充满浪漫情趣。
  衔与“献”、绶与“寿”谐音,连起来就是“献寿”。长绶象征“长寿”。《山海经》记载鸾鸟:“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鸾鸟是太平禽鸟,常隐喻夫妻祥和恩爱、家庭美满幸福。
  1966年青州苏埠屯出土了一件唐海兽葡萄镜,有一周凸起的弦纹,将其分为内外两区,内区有4只海兽,兽体丰腴健硕,姿态各异,摇头摆尾,伏卧于花叶间。外区是葡萄纹,枝条交错缠连,枝叶上有雀鸟、蜂蝶飞落。边缘饰排列有序的花叶纹一周。纹饰全部为浮雕式,器表呈银白色。精致优美,纹饰规范。虽历经了千年,至今仍可光亮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