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文展会动态 > 正文

且以诗意纳四方 ——“十三五”期间我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综述(2)

 
  积极开展“走出去”营销。组织参加北京、山东国际旅游交易会和“孔子家乡,好客山东”老年游学产品路演,举办北京文化旅游资源推介会,宣传我市资源和产品。广泛组织“请进来”营销。先后举办第二届世界老年旅游大会、情系齐鲁——两岸文化和旅游联谊行、冬游齐鲁·魅力潍坊文化旅游惠民季等系列活动,全方位大力度宣传我市文化旅游品牌。积极参加省旅发委“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联合推介捆绑营销,宣传推介我市“鸢都龙城”文化旅游品牌。举办“潍坊旅游商品云展汇”,成功培育了一批旅游商品新品牌。连续组织两届“大写潍坊”景区故事征文大赛和“大画潍坊”艺术进景区写生创作活动,出版报告文学集《钟灵毓秀话潍坊》,以艺术形式展示潍坊文化旅游新风貌。《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新时代文旅融合联动建设的“十笏园路径”》《蔡家沟,开启一场文旅融合振兴乡村的试验》两个文旅融合创新项目被评为第四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让“灵魂”更丰满
 
让“载体”更扎实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被列为山东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全市共有各级功能文化服务设施6726个,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全覆盖。开展全市“乡村振兴公共文化建设示范镇(街道)、村(社区)创建”,评选出全市首批8个示范镇(街道)、20个示范村(社区),有力带动了全市公共文化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加快实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11个县市区初步建立起上下联通、覆盖城乡的总分馆服务体系,实现了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持续推进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各县市区和各景区(点)配套建设游客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
 
  连续举办五届市民文化节和四届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较好地满足了广大群众多元化文化需求。每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7万多场,推动全市“一村一年一场戏”活动开展,年均演出6000多场次。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创建“书香潍坊”《悦读·潍坊》“京广读运会·名家校园行”等多个活动品牌。对800多个农家书屋进行图书更新,更新图书达73万余册。2019年,全市共组织开展4300余场全民阅读活动,参与人数达360余万人。代表山东参加中宣部、农业农村部“新时代乡村阅读季”竞赛,总成绩列设区市第一。文化扶贫成效显著,所有省定贫困村全部建成文化大院和标准化农家书屋,广播电视实现“户户通”。
 
科学合理保护
 
让文化遗产传承不绝
 
  我市先后出台了《潍坊市文物保护条例》《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齐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等,从政策法规层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开展乡村记忆工程,培育23处省级乡村记忆工程遗产展示店,一大批文物和古民居、古建筑得到修缮保护。潍县乐道院暨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荣誉称号,成为我市首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大力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加强非国有博物馆规范化建设,全市非国有博物馆数量达40家。
 
  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实施“潍水记忆工程”,不断加大保护区历史传统文化挖掘保护力度。2017年,在文化部开展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评估验收中,我市获得优秀等次;《非遗职业教育与现代学徒制创新模式》《“三位一体”乡村文化传统激活与传承创新实践》两个项目荣获第三届山东省政府文化创新奖。2019年,国家级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原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获批,是全国首批7个保护区之一,也是我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掀开了我市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崭新一页。积极推进联合国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申创工作,2019年4月份,举办了“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潍坊国际峰会,极大地提升了潍坊国际影响力与文化美誉度。举办“潍坊有礼”非遗文创展和年俗文化节、非遗线上“云”展会,扩大保护区影响力。全市14个镇级单位被评为“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青州市王府街道被评为“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数量居全国之首。成功打造市级非遗聚集区——十笏园非遗空间,建成线上专业化非遗商城“美非遗”,实现非遗线上线下融合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