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文展会动态 > 正文

让红炉技艺在新时代“浴火重生”(2)



  记者在红炉文化艺术馆看到,除了详实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还有各种各样的实物展示,锄头、铲子、铡刀、秤钩等生产生活用具样样俱全。“这些铁器,现在很多年轻人见都没见过,更不要说怎么使用了。我们通过这样的展示,一方面展现东上虞红炉文化的脉络,另一方面也是用‘红炉精神’激发后代干事创业。”奎文区广文街道东上虞社区党委书记潘宝亮说,他们把“红炉精神”总结为吃苦耐劳、团结一致的协作精神,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淬火重生、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除了建立红炉文化艺术馆,东上虞社区还与潍坊市非遗保护协会联合开办了非遗大讲堂。7月13日下午,记者看到,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潍坊嵌银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潍坊核雕第六代传承人张国华和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潍坊市首批民间艺术大师孙秀兰,正在向社区居民传授核雕和潍坊布玩具的制作技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活,能够请到全市乃至全省的艺术大师来社区讲课,机会很难得,一定得好好向老师请教。”社区居民孙阿姨说。

  据介绍,潍坊市非遗保护协会与东上虞社区联合成立东上虞非遗合作社,组织社区民众开展刺绣、草柳编、布艺、陶艺、铁艺、传统美食等传统手工艺培训活动,逐步建立起网络式、松散型、常态化的手工生产队伍和非遗产品生产模式。合作社则通过建立推广传播销售平台,对非遗产品进行市场开发和推广,为社区民众开辟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探索实践非遗社区文化品牌建设的新理念、新路径、新形象。

让非遗文化在社区生根发芽

  “东上虞非遗社区‘四融四态’建设模式,是推进非遗社区化发展、建设可持续性新型社区而进行的创新实践。”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范新建说,“四融”是指非遗融入社区民众生活、非遗融入社区文化服务、非遗融入社区经济发展、非遗融入社区民生保障,“四态”是指有利于非遗存续成长的生态、有利于非遗传承弘扬的活态、有利于非遗强身壮体的业态、有利于非遗传播推广的常态,突出打造传统美食集聚区、手工艺传习创业中心、民俗文化体验打卡地特色品牌,创建非遗社区化发展的新型社区样板。

  文化传承,有了平台载体,才能落地生根。为此,东上虞非遗社区建设了7个实践平台。有效发挥“东上虞红炉文化馆”传播平台作用,弘扬红炉精神,传播红炉文化,提升社区文化自信和文化影响力;有效发挥“东上虞手工艺合作社”文商平台作用,建立技艺培训、产品制作、创意开发、推广销售直通车模式,为社区经济转型开拓新的发展空间;规划建设“东上虞非遗特色美食街”文旅平台,通过实施非遗合伙人计划,建立协同发展模式,打造具有潍坊特色的非遗美食传播消费综合体;有效发挥“东上虞手工艺大课堂”培训平台作用,面向社区民众传授手工艺制作技艺,发展壮大社区手工艺从业队伍;有效发挥“东上虞红炉锻制技艺传习所”传承平台作用,组织开展寻根研学活动,让红炉文化成为社区世代相传的大众记忆;有效发挥“东上虞非遗集市”生活服务平台作用,不断丰富入驻非遗产品种类,培育大众消费业态,建设具有民俗风情的文化市场;有效发挥中康四季青养老服务中心民生保障平台作用,建立“医疗+养老+社区”服务链条,引入优秀传统医药非遗项目,为民生保障做好服务。

  “随着城市扩容发展,城乡接合部的村落发生了从农民到城市居民的历史性变化,村改居改变了东上虞人半工半农的生活方式,住进大楼的居民面临着新的职业选择。”范新建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东上虞社区率先将发展目标指向非遗社区化建设,通过激活历史文化基因,培育非遗文化业态,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将非遗与民众生活密切关联的美食、手工艺和传统医药项目引入社区7大平台,让非遗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服务于民生,其先瞻性的规划和实践,成为新时代非遗社区化建设具有示范性和可复制性的“新型样板”。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