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文展会动态 > 正文

一张助力乡村振兴的“文化名片”(2)



用创新表达

繁荣民间文化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和管理办法》中指出,要及时扩展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民间文艺项目,激励民间文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凸显当代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民参与、活态传承、守正创新”的特质。随着我市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发展的不断推进,这些文化艺术资源正在融合新科技、新思维和宣传模式,借助现代传播手段,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2013年,年画题材的电视剧《大掌门》在央视播出,荣获了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这种创新的文化艺术宣传形式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杨家埠木版年画,也让寒亭区从事年画艺术创作的村民们更加意识到自己世代传承守护的民间艺术所拥有的巨大魅力和价值。

  以创新作为保存手段,确保非遗传承活态流变。高密市姜庄镇坚持“大数据、大平台、大传播”探索非遗大数据建设,对聂家庄泥塑和扑灰年画采取数字化手段对现存的明清等时期作品进行采录、存档、传播,实现高效信息化,加大对非遗作品数据库、项目申报数据库等建设,实现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创新性开发。

  奎文区创新传承模式,改变传统的核雕工艺师徒教授式传承方法,用开放的、面向群众的公益培训来普及和教授核雕艺术,并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以及“美非遗”等网络电商平台提高了文化惠民的覆盖面和效率。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深度挖掘地方文化特色,青州市先后开发制作了精良的文化产品,如赵秉忠状元卷、汉代宜子孙玉璧、龙兴寺佛像、清明上河图等文物复仿制品,书画特色纪念邮票、丝巾、杯垫、手提包等衍生品,既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面对文化传承的时代命题,我市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交出了别开生面的答卷。在这里,文化艺术的创新融合发展打造出精神文明建设又一响亮品牌,持续扩大着潍坊的文化影响力。

“文艺之乡”

蝶变“文旅富矿”


  源自民间的传统文化艺术必须要服务社会、造福百姓,为充分发挥这一作用,不仅需要发掘、保护,还要予以开发利用,把资源变成品牌、变成产业、变成影响力和凝聚力,更要变成富民工程。在推动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下,我市各地为探索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化发展积极谋思路、想办法,成功实现一项民间文化艺术带动一区文化旅游、带富一方百姓的美好愿景。

  以风筝和年画为主题,寒亭区建成了民间艺术、传统商业、休闲旅游“三位一体”的“艺术街区”,形成以大观园为中轴的核心文旅商圈。梦里水乡以“风筝年画”为设计主题,以“四季全时”为切入点,成为潍坊地区首个集餐饮、住宿、文化、游玩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场所。在风筝和年画文化的带动下,寒亭当地年产风筝1000余万只,年画2000余万张,产值2亿余元。年画、风筝文创产品以每年60%的速度增长,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不断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