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文展会动态 > 正文

见人见物见生活 留行留影留乡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力量。
 
  潍坊,襟连海岱、道承齐鲁,域内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2010年11月,经原文化部批准,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全国第9个、山东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9年12月,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更名为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近年来,我市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统领,以非遗传承保护弘扬为抓手,以生动实践推动非遗呈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社会景象。
 
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意见》中指出,通过完善调查记录体系、代表性项目制度、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传承体验设施体系、理论研究体系等方面工作,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近年来,我市按照“理念导航、规划落地、夯实基础、全民参与”的总体建设思路,在项目保护、生态优化、设施建设、制度制定、机制形成、与现代生活融合接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形成了个性鲜明、富有成效的保护区建设模式。
 
  政府主导,保护体系逐步完善。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参照保护区总体规划,保护区建设相关规划被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实施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健全推进机制,组建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全力支持保护区建设创新提升。在全市形成了市级有综合展示馆、县级有非遗展示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性传承中心、社区(村)有非遗传承所的四级文化传承体系。坚持依法保护,2020年修订发布《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办法》,出台《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方案(2020-2024年)》,非遗保护体系不断完善。
 
  系统保护,点线面统筹推进。针对杨家埠木版年画、聂家庄泥塑、扑灰年画等项目特点,进行抢救性、生产性、整体性保护,建立传承所、综合性传承中心、传承教育基地等,形成不同特色的传承空间,保护成效显著。以风筝年画为代表的手工艺文明、以“三个模式”为代表的农耕文明、以传统制盐技艺为核心的渔盐文明、以现代商贸物流为代表的商业文明,四条主线传承有序,发扬光大。保护区建设全面开花,全市范围内形成了时时、处处、人人参与,关心爱护非遗的良好局面,非遗保护传承已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张名片。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使用是最好的传承。《意见》指出,提高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的实践频次和展演水平,增强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推动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中药炮制及其他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在有效保护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鼓励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提高品质和文化内涵。
 
  “近年来,我市广泛开展潍坊非遗传播推广活动,先后组织了2020‘5·19’中国旅游日(青岛)主题活动,核雕、风筝、年画、茧绸、红丝砚、刺绣等7个系列文创精品参加;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参展活动,聂家庄泥塑、临朐红丝砚制作技艺、临朐桑皮纸制作技艺、诸城派古琴斫琴技艺等非遗项目精彩亮相;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参展活动,奥祥风筝、昌邑同文堂笔庄、青州隆盛糕点、潍城瑞福油脂等4家企业出席;第二届中国国际(潍坊)风筝产业文化交易博览会,核雕、木版年画、扑灰年画、风筝、剪纸、拓片、面塑等20多个非遗项目入选,80多位传承人参加表演。”潍坊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范新建说,利用国内重大节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及潍坊国际风筝会、文展会、鲁台经贸洽谈会等,多途径多平台展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率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