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文展会动态 > 正文
见人见物见生活 留行留影留乡愁(2)
如今,在市区十笏园文化街区,非遗空间成了“网红打卡地”。目前,入驻项目超过20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接待研学学生超过3万人。8月22日,在非遗空间年画坊,潍坊木版年画传承人张运祥正在手把手教孩子印制年画。家长孙先生说:“带孩子来这里玩,不仅能增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能亲自动手制作,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肉火烧、和乐……提到潍坊的美食,很多人如数家珍。如何让传统美食文化传承弘扬,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中发展壮大?4月15日,潍坊市非遗保护协会传统食品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传统食品专委会成立以来,参与组织开展了‘寻味好光’2021潍坊非遗特色美食大赛、撰写《记忆潍坊》传统美食卷等活动,在东上虞社区挂牌成立了潍坊传统美食研究开发基地。下一步,专委会将协助建设东上虞非遗特色美食街。”潍坊市非遗保护协会传统食品专业委员会会长赵培敬说。
中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开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出台了一系列推进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和举措。潍坊市委在《关于制定潍坊市“十四五”规划和二零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了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建设“中医药强市”,打造区域性文旅康养高地的战略决策。7月10日,潍坊市非遗保护协会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成立后的传统医药专业委员会将贯彻实施党委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发挥专业优势和项目资源优势,搭建中医药传承、研究、传播、培训专业平台,助力我市传统医药创新发展,为促进非遗传承弘扬,建设现代化高品质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不断增强群众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
好酒也怕巷子深,唯有走出去动起来,才是硬道理。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国家鼓励各类新媒体平台做好相关传播工作,利用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培训、展览、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读本。
日前,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与潍坊市老年大学联办的非遗分校在十笏园非遗空间挂牌成立。分校以非遗项目为办学内容,实行定点、常态、多样化的班次学习方式,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教学,现已开设古琴、面塑和陶艺三门课程,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受到中老年爱好者的好评。下半年,分校将陆续开设刺绣、染缬技艺、曲艺、戏曲、珠心算、国画、摄影、香道、茶道、推拿等课程。
“为推进非遗社区化实践,协会与奎文区东上虞社区联合成立了东上虞手工艺合作社。手工艺合作社组织社区民众开展刺绣、草柳编、布艺、陶艺、铁艺、传统美食等传统手工艺培训活动,逐步建立起网络式、松散型、常态化的手工生产队伍和非遗产品生产模式。”范新建说,合作社通过建立推广传播销售平台,对非遗产品进行市场开发和推广,为社区民众开辟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探索实践非遗社区文化品牌建设的新理念、新路径、新形象。目前,东上虞非遗大讲堂已举办3期,招收学员50余人。
为让广大青少年了解非遗知识,我市面向全市8岁至16岁的学生开展小小非遗讲解员培训,引导学生观察非遗、了解非遗,树立起非遗保护意识,增强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锻炼了孩子们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观照历史文化的能力、艺术鉴赏与品味文化内涵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组织传承人到潍坊市聋哑学校开设面塑、烙画、剪纸、刺绣、核雕等11门非遗课程,针对听障学生动手能力强、专注力好,身心特点与非遗工艺实践性和技艺性高的特点,向听障学生传授手艺,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开辟通道。
据了解,我市通过实施“九千绣花女”培训工程、“百乡千人扶持计划”等项目,组织全市百名传承人收徒4000多人,年培训传承人和业务骨干5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