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包括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从文化遗产视角审视中国已得到世界认可的各类文化遗产,包括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遗产项目,也可以看到它们在各自角度支撑了、见证着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由此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与世界进行文明互鉴的对话基础。这些“世界级遗产”是受到国际组织(尤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与保护的遗产项目,具有相当的分量,实证了中华文明的突出普遍价值和文化多样性价值,是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的最好阐释。
一、文化遗产见证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各类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文明从人类史到文化史、到文明史、再到文字发展史的突出连续性。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中国最早一批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之一,实证了东亚地区的中华大地上至少有70万年的人类活动史,为人类进化史的科学解释提供了极为关键的考古学支撑,而居于“北京猿人”洞顶的山顶洞人遗址则对比见证了人类文化史的萌芽状态。2019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良渚古城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从岩画到文字,也是文明发展日趋成熟的重要见证。西南地区古代骆越先民在广西左江两岸崖壁上所绘画的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世界文化遗产),画出了中国南方壮族的先民骆越人崇拜太阳、铜鼓等带有信仰含义的原始图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殷墟,以及被列为世界记忆遗产的甲骨文,是中华文明成熟文字的历史见证。
二、文化遗产见证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
中华文化遗产在人类思想史上体现出了重要的创造力。孔庙、孔府、孔林“三孔”(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儒家文明对中国传统社会和古代东亚世界的深远影响,也展现了中华文明以儒修身、以家聚族、以文治国、以和化成天下的内在理路。孔子所提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一种推己及人的人际关系主张,被誉为思想史上“轴心时代”来自东方的“道德金律”,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思想的独特创新贡献。
中国为世界贡献了建筑学的东方智慧,既体现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精巧错落的榫卯结构上,也体现在木拱桥营造技艺(亟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廊桥结构上,还进一步体现在服务于清代皇家的“样式雷”建筑图档(世界记忆遗产)和烫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