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3)


  对于学习从政的士大夫而言,读书、从政同样也是明德弘道、成圣成贤的过程。因此,其读书的方法也有其独特之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因为通过全神贯注的读书把杂乱的念头打掉,把清净心开发出来,这就是“明明德”;当然,古人也强调“文以载道”,经典中记载的是古圣先王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智慧和方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验和教训,因此,通过读圣贤书无私忘我地从政为官,也是一种开启自性明德的途径。在经史子集等典籍的熏陶下,中国古代士人形成了特有的精神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等。这样,君子从政的过程也就成为一个明德弘道而成圣成贤的过程。通过深入经典、兴办圣贤教育是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最重要方式。
    厚德载物的价值取向
  “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卦的《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坤卦象征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应当取法大地,以深厚的德行承载万物。这与《大学》中的“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的思想一致。正如植物根深才能叶茂,一个人具有深厚的德行,才能承载外在显赫的名声、盈裕的财富、高贵的地位而没有祸患。《周易》的“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尚书》的“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中庸》的“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以及《春秋左氏传》的“多行不义必自毙”等,讲的都是同样的道理。厚德载物的价值取向就是“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新语》中说:“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故尊于位而无德者绌,富于财而无义者刑;贱而好德者尊,贫而有义者荣。”《抱朴子》中也讲:“不修善事,即为恶人;无事于大,则为小人。纣为无道,见称独夫;仲尼陪臣,谓为素王。即君子不在乎富贵矣。”这里讲道,孔子虽仅当过陪臣,但后人尊称他为“素王”。孔子被唐玄宗封为“文宣王”,被宋真宗封为“至圣文宣王”,被元武宗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所以百姓尊崇他,称他为“素王”。可见,人一生对世界、民族、人民能够作出多大贡献,并不在于他的财富、权位,而在于他的智慧、德行。
  如果领导干部能够深入经典并真正明白这些道理,就能自觉做到明大德、严私德、守公德。这正是文化“以文化人”的力量,文化建设的迫切性以及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也可从中窥见一斑。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