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金声振弦歌 万印传薪火——探析“金石之都”何以潍坊(一)(2)

  赵明诚从京城回到母亲的故乡青州居住期间,长期访求金石碑刻,收集从三代到五代古器铭文和石刻拓片共两千多卷,历尽艰辛撰写而成了完整、谨严的《金石录》三十卷,考订精核,独具卓识,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李清照在丈夫去世后著成《金石录后序》,记录赵明诚金石研究点滴,对研究金石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金石文化的演进在历史轮回中浮浮沉沉,而宋代士人播下的金石种子至清朝又发新翠,为清代潍坊催生一批金石学大家。

  潍坊地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谱系中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即古来青州、诸城、潍县(潍州)三地有着山高水长阻隔不断的文脉渊源。尤其是金石文化,清代乾嘉以后,潍坊西部的青州、南部的诸城、东部的潍县,三大金石研究重镇鼎足而立,又血脉相通,终使古潍坊金石学声名显赫。

  在诸城,金石收藏大家、刘墉的侄孙刘喜海,收藏的青铜器都是一流重器,也是泉币收藏方面的集大成者。王锡棨、王绪祖、王维朴祖孙三代,李仁煜、李璋煜兄弟等金石学家,都对潍坊一带的金石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青州,金石学家段松苓参与编著《山左金石志》等著作,搜集收集了大量山东地区金石资料,很多是宋代金石学家欧阳修、赵明诚所没有发现的,对乾隆以前山东金石学进行了一次大总结。另一位金石大家孙文楷收藏甲骨、陶文、吉金、印玺、封泥、造像、钱币、摩崖碑刻提拓(拓本)等诸多门类,并与潍县籍金石大家陈介祺成为金石至交。

  在潍县,晚清金石大家、翰林院编修陈介祺,咸丰四年借母丁忧致仕归里,深居万印楼宅院,将毕生精力倾注于金石收藏、鉴赏与研究,所藏钟鼎彝器金石铭文为近代之冠。他以集古、鉴古、释古、传古为己任,著述《十钟山房印举》等70余部,在中国金石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博物馆学、文献学的学术发展史上,是不可逾越的里程碑式人物,并推动当代书法篆刻界、收藏界在传统文化的长河中汲古润今、推陈出新。

  陈介祺的家学渊源及其世家金石收藏与研究,将潍县与诸城,乃至潍县与京师的金石文化圈建立起密切的交流关系,从而真正确立了潍坊作为中国金石文化中心的地位。

陈介祺艺术节开幕式

  在京师,对陈介祺金石研究影响至关重要的人物,首属乾嘉道三朝元老、位居大学士的金石收藏研究大家阮元。陈介祺自幼在京城,随位居朝廷要职的父亲陈官俊结识学宗巨擘,十几岁就上门求教阮元,结下金石师缘,被阮元称赞"天机清妙"。阮元在陈介祺归里后,常赴潍县与陈介祺交流金石,并留下名诗:"五千年下读遗经,潍水桥东马暂停。海右无如此间古,斟鄩亭北是寒亭。"

  陈介祺的岳父李璋煜是与陈官俊同朝任职的京城金石学界活跃人物,对陈介祺一生专注金石学起到决定性作用。李璋煜回故里诸城后,陈介祺每次自京返潍县,都要到诸城岳父家小住几天,与同为金石学家的李璋煜、李仁煜两位长辈切磋研讨,对金石研究日趋精深,并见证了与朝鲜文人的学术交流,开金石文化对外传播的先河。

  官至浙江巡抚的诸城人刘喜海,是大学士刘统勋之曾孙,刘墉的侄孙,兵部尚书刘镮之之子,一生痴迷于金石收藏研究,是历史上辨识和研究封泥第一人。陈介祺拜之为师,转手和收购了刘喜海生前身后大量重要藏品,其中刑仁钟、兮仲钟、纪侯钟、虢叔旅编钟等,成为著名的"十钟山房"藏品。

十钟山房

  陈官俊是阮元门生,而阮元既是刘统勋、刘墉父子的门生,又与刘镮之、刘喜海相交甚笃,再到陈官俊、陈介祺,一大批嗜爱金石收藏与研究的诸城、潍县籍朝廷重臣,与大江南北名家巨擘形成深厚的金石文脉、乡情师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