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金声振弦歌 万印传薪火——探析“金石之都”何以潍坊(一)(3)

  著名文物鉴赏家和金石学家、山东海丰人吴式芬是刘喜海的女婿,在封泥考证方面对陈介祺有启蒙之功,其所藏两千方古印的加盟,让陈介祺的万印楼名副其实。吴式芬与他的儿子、后来成为陈介祺女婿的吴重熹,是陈介祺专著《封泥考略》的重要学术支撑者。官至国子监祭酒的金石学大家、山东福山人王懿荣,与陈介祺往来书信200封,探讨金石治学十二年,访潍期间曾写下"潍河阴雨水连天,山下泥沙不见田。一骑人来深没马,还如黄岳浴汤泉"的诗句,王陈二人各因甲骨文和陶文的发现,被誉为"甲骨文之父""陶文之父""齐鲁金石二名士"。

  日照许瀚,莱州翟云升,安丘王筠,利津李佐贤,苏州潘祖荫、吴云、吴大瀓,安徽鲍康,湖南何绍基等一代名臣、金石收藏书法大家,与陈氏交游密切,或在京师成为金石师友,或在陈介祺回到潍县后仍互通信札、学问切磋、藏品交流,这让金石文化的核心逐渐从京师延展至潍县、诸城、青州、安丘及周边,直至在潍上隆起以陈介祺为重的金石文化高地。

  潍县金石学风绵延。以陈介祺为首的潍县金石收藏研究群体之前,金石学家周亮工知潍县,著《赖古堂集》《印人传》《尺牍新钞》多部金石学著作,在这里留下中国第一部记录印人专著;郭尚友、郭芸亭等潍县郭氏世家铁笔开山,创立潍县印学篆刻地位;陈介祺回乡之后,潍上金声激浪,金石好友郭麐乡居"听漪山房",搜集古籍文献考证、鉴别,辑成《潍县金石志》等多部金石学著作;王石经协助陈介祺集古传古之余,专注篆刻,所刻"十钟山房藏钟""簠斋藏汉瓦当""海滨病史"等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另外,受高庆龄金石收藏影响,高鸿裁、高文翰等高氏世家金石群体,亦成为潍县金石界著名人物,在与陈介祺的金石交往中点亮潍县金石文化的星火。后来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郭味蕖保藏和研究郭氏世家书画金石文化遗存,更兼专注搜罗陈门散出文物,著《殷周青铜器铭文考略》以及《知鱼堂鉴古录》《镜文考释》等,成潍县金石研究近现代余脉。

市民欣赏名家作品。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驰/摄

  至陈介祺,潍坊成为清代金石界名家汇聚的学术圣地。陈介祺凭借深厚的理学素养、坚实的朴学功底和非凡的学术远见,在证经补史、名物训诂、文字考释、校勘著录、印谱编撰、鉴古辨伪等传统金石学研究领域的传承与创新方面,作出了独到的学术贡献。正如吴云当时致潘祖荫书函所称,"簠斋乃当代传人"。

  "好名之心不可有,传古之志不可无"。作为海内外学界公推为十九世纪以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金石学宗师,陈介祺金石收藏"方非玩物",是真好古而非附庸风雅,不仅探源三代古文字,证经补史,更是以著述、书信和传拓技艺,志在传古,一个"传"字,使其具有了开启下一个时代的现代性。

  上世纪初,著名学者王国维致函远在日本的金石大家罗振玉,屡屡提及陈介祺的《十钟山房印举》"实其生平一大事业",对中国金石文化在日本金石篆刻界的传播影响很大;梁启超称山左金石学度越前古,"海丰吴子苾(式芬)、诸城刘燕庭(喜海)、潍县陈簠斋(介祺)、黄县丁彦臣、福山王莲生(懿荣),皆收藏甚富,而考证日益精审";鲁迅称赞"论收藏,莫过于潍县陈介祺"。

  这些开二十世纪文化源流的代表性名家巨擘如此褒评陈介祺,皆因陈氏金石收藏研究独树一帜的学术批评及传古思想。此番成就,让"中国金石在山左,山左金石在潍县"为学界所公认,并搭建起金石学与考古学之间的桥梁,为中国金石文化的传播与研究提供了可持续打开的新视野。

  正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士澍的精辟评价,"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座最高峰,陈介祺是中国金石史上的一座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