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确立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科学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范畴和现代价值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提出,确立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科学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是“魂脉”与“根脉”的关系,是可以并行不悖同时也必须共同坚持的,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以及中国的发展实际决定的。不仅如此,还要在此基础上将两者有机结合,从而达到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的目的。
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党,自成立以来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旗帜。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现代形式,中华文明包含着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深深融入当代中国人民的骨子里和血液中。所以,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要解决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问题。
百余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和革命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有机结合,这是由两者的内涵和特点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都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和突出特性;从价值追求的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尚均”“民本”等观念,也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之所以可能,还在于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与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都不是故步自封的,而是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在创新吸收其他文明优点的基础上绵延发展。不论是汉魏时期佛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抑或是明清及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中华文明都学习借鉴、博采众长。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与包容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能为中华文明所吸收,事实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有了百余年的历史,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可以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马克思主义一旦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便能迸发出强大的思想伟力,同时互相成就,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因为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更能符合中国的历史和国情,得以春风化雨、深入人心。中国传统文化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发挥其现代价值。更重要的是,要在两者之间寻求契合点,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总之,“第二个结合”本质上是对“第一个结合”的丰富发展,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廓清了百余年来在这一问题上的各种模糊认识,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第二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础,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命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第二个结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了牢固基础,通过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和价值,让古老的东方文明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