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何以高密

高密有三绝:扑灰年画、剪纸、聂家庄泥塑。

高密有三贤:春秋齐国名相晏婴,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清代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刘墉。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把“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在距离东北乡不远处,百年胶济铁路蜿蜒而过,沿线芝兰庄火车站,今天仍商贸不绝。

红高粱影视城一角

10月13日,潍坊日报社“山海行”融媒体大型采访团,沿着胶济铁路走进高密,走进了一座文化艺术的博物馆——500多年历史的扑灰年画稚拙又灵动,地方戏茂腔曲调暗含力道,聂家庄泥塑古雅拙朴,还有生于这片土地的黑陶、刺绣、核雕、地秧歌……高密是潍坊、是胶东半岛乃至山东的标点,是齐鲁文化历史浩荡长河、葱茏两岸中一道斑驳而深刻的文化景观、一抹古朴却灿烂的文化颜色。

何以高密?沿胶济铁路出发,答案就根植在高密的泥土里。

民间智慧在“变”与“不变”中传承创新

王树花手拿碳化的柳条勾勒轮廓。

10月13日,53岁的王树花手拿烧得碳化的柳条,在一张安徽熟宣上勾勒轮廓,一笔一画中,她与14岁的自己重逢:“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爷爷,打我记事起,爷爷就画扑灰年画,我从小看爷爷画,后来给他打下手,等到14岁那年,我也开始自己画画了。”

王树花的扑灰年画屡屡获奖。

透过扑灰年画,可窥得高密民间有大智慧。

高密扑灰年画可上溯500多年历史,那时候村里的普通人家少有毛笔,但即使田间地头不识字的老农,也有对美的向往与追求,于是老百姓就用柳枝烧成炭条作笔,因为柳枝有韧性、粗细也合适。炭条打好底稿,再将画好的底稿一张张扑在白纸上,是谓“扑灰”。一张线稿可以拓扑多张,在民间“成双成对才美”的观念里,扑灰年画很容易便成了对称的两张——这完美的对称性,也成为扑灰年画有别于其他年画种类的显著特点。

高密扑灰年画脱胎于高密庙宇的壁画和民间文人画,因此有着十分强烈的民间特色:着色浓重,色彩艳丽,人物造型大多丰满圆润,但眉眼巧画不失精巧;造型虽然拙朴简练,但形象富有动感,线条豪放流畅,很有写意国画的笔墨情趣,其重要题材《家堂》和《财神》,折射出高密人“慎终追远”的感恩情结和丰足祥和的普世情怀。

“新成李记木版年画”第八代传承人李连中向记者演示印制年画。

扑灰年画是半印半画,在高密市姜庄镇东李家庄村,“新成李记木版年画”第八代传承人李连中的家中,保存着几十块从祖辈手中流传下来的年画雕版,“我爷爷李文斗因能双手持刀‘左右开弓’,被誉为‘刻版圣手’。制版来自祖祖辈辈的传承,画工则考验新时代匠人的艺术灵感和对生活的理解,时代在变化,我们的创作题材也要与时俱进。”李连中说。

“新成李记木版年画”第八代传承人李连中在刻版。

与扑灰年画一样,在高密创新发展的还有对联红纸。

夏庄镇东李家村被称为全国最大的“福村”,这里年产红纸对联6000余吨,被誉为“全国红纸第一村”,产品销售量占全国市场近百分之五十的份额。

夏庄镇东李家村的车间里,工人正生产大福字。

“春秋产、冬天卖,好日子围着红纸转!”红纸非遗传承人李兆成介绍,“福村”刷红纸有200多年历史,村内多数加工户已经采用机器加工对联,手工刷红纸的已经没几户了。村里60%的村民从事红纸行业,随着时代发展,东李家村生产的对联也由原来单一的红纸黑字,演变成现在的金星大红纸、烫金对联等200多个品种。